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凉州区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公开方式 发布机构
11622301013931840Y/2023-34911 主动公开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凉州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06-05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单位,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工业园区管委会:

现将《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2016812

 


 

 

 

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529日武威市凉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重点支撑 20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移民搬迁进程

(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7

(六)健全脱贫攻坚机制

二、强力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一)推动全面创新

(二)强化自主创新

(三)加强管理创新

(四)强化协同创新

(五)培育创新人才

三、全力以赴扩大投资,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一)紧盯普惠性项目争份额

(二)紧盯竞争性项目挤盘子

(三)紧盯导向性项目入规划

(四)紧盯产业性项目抓招商

四、加快实施开放外向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全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五、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一)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五)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六、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规划编制管理

(二)加快城市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

(四)强化城乡发展基础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七、全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二)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三)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

(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健全完善现代沙产业模式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八、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

(一)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扩量增效 68

(二)培育发展甜高粱全产业链

(三)壮大出口农产品基地

(四)健全完善现代营销模式

(五)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六)培育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九、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一)构建完善交通路网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

(三)强化电力基础设施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强区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四)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十二、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全力促进创业就业

(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三)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保障能力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三)提升非公经济质量效益

(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七)管好用活土地资源

(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建设和谐凉州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强化安全监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二、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三、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保障

四、强化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五、突出纲要引领和统筹衔接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共武威市凉州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编制《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奋斗目标,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城乡融合、生态立区战略,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开创了凉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148.1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4倍,年均增长11.7%,在全省县区排名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2.01亿元,年均增长32.7%,其中:规模以上1237.0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6,年均增长27.5%,在全省县区排名第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73.8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0.5倍,年均增长91.48%;大口径财政收入91.6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35倍、4.29倍,年均分别增长27.5%34.1%;存款余额由2010208.88亿元增加到2015509.05亿元,贷款余额由2010105.96亿元增加到2015421.34亿元,存贷比由201050.7%提高到201582.8%。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67亿元,年均增长16.6%。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县区前列。

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坚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并重,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强支柱、扩规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141.434.5调整为2015年的21.9:37.6:40.5,形成了“321”的产业结构。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40.48万亩、户均2.38亩,特色林果业75.7万亩、人均1.04亩;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8.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7户,累计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30.1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7倍,年均增长15.2%。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9.78倍,年均增长43.8%;累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3.99亿元,年均增长20.3%,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就。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富民行动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补短板、打基础,促产业、增收入,抓搬迁、建新村,减贫脱贫成效显著。累计投入资金10.36亿元,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布局建成邓马营湖荣华新村、长城乡长富村和东河富泉村等移民安置点,搬迁移民285613634人;贫困片区建成设施农牧业21.69万亩、户均2.33亩,特色林果业42.6万亩、人均1.05亩,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97元。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十二五时期减贫160181人,贫困面由2010年的25.39%下降到2015年的5.96%

城乡融合呈现新格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形成了以金色大道为中心轴的一城两组团格局。承接市委赋予的城市建设管理和土地管理职能,凉州城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综合承载、聚集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凉州主城区面积达到31.5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75497452.9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2684户;小城镇和乡村集镇群初步形成,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943614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84%,比2010年提高8.95个百分点。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金色大道城区连接线向南延伸段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黄羊镇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下双、清水等6个乡实现撤乡建镇,高坝镇蜻蜓村被农业部推介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生态功能布局,加强祁连山水源保护、绿化造林、防沙治沙,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全面落实五禁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建设工程通过省上竣工验收,累计向下游调水10.9亿立方米,重点治理目标提前6年实现。完成人工造林88.77万亩,封育28.3万亩,义务植树272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4.6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目标范围之内。凉州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区,黄羊工业园区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17公里,累计达到3944公里,路网密度达到69.77公里/百平方公里,95%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建改建渠道346.37公里,解决了3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中低压配电线路406.58公里,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5个、330千伏变电站1个,光电装机规模达到768兆瓦,并网发电668兆瓦,动力电进村入户实现全覆盖。金色大道凉州段、荣生大道、天颐大道、金荣沙漠生态公路等一批骨干道路相继建成通车;西营河专用输水渠、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成投用。甘电投、中节能等一批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885元、1117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11334元、5587元,年均分别增长14.7%13.5%;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4072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1744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两基水平,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新改扩建校舍38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30万平方米,新城区第一小学、和平街小学建设进展顺利,武威一中迁建工程加快推进,高考综合录取率达到80.91%,职业中专移地迁建并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公共卫生均等化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71%,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5%,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26888人、56554人。凉州区第二十二中学、凉州医院住院部大楼、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顺利推进;省列、市列、区列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全民幸福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改革创新打开新局面。全面落实市委改革21,大力简政放权,承接落实和精简、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把普惠政策转化为特殊政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业贷款、双联惠民贷款、扶贫专项贷款和易地搬迁贷款累计放贷123.27亿元,户均9.2万元,覆盖全区14.26万户57.05万人。引进兰州银行、甘肃银行、交通银行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凉州区农村信用社改制为武威农商银行。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贷款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6户,组建农民合作组织3291个,发展家庭农场33个,流转土地43.58万亩。管好用活土地资源,土地资产收购、储备、开发和出让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累计供应各类项目用地87960.8亩,整理储备土地8666亩,挂牌出让35213.5亩,上缴土地出让金15.54亿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甘肃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常态化运营,出口退税、进口保税等口岸功能逐步发挥;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获批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50人。

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严管干部、善待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明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区委双十条规定精神,四风积弊得到有效遏制,贪假懒庸、为官不为得到有力整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4883”主体责任体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明显转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依法治区深入推进,平安凉州加快建设,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统计、气象、消防安全、外事侨务、档案管理、地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凝聚了保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区项目建设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时期,是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社会治理成效最突出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虽然在宏观经济增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十二五部分预期指标略低于规划目标,但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为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2015年完成

十二五累计或年均增长(%

2015年   预期   

累计或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60

16

261.16

11.7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50

6

57.18

6.5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190

25

98.28

14.5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20

14.5

105.7

11.8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140

25

55.8

15.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5

26

50.76

1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50

26

422.63

32.7

大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21.68

25

25.45

27.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5

25

10.52

3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0

18

95.84

1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100

15

22885

14.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000

15.3

11178

13.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6

城镇失业登记率(%

4.2

4

城镇化率(%

50

41.84

提高1.79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0

93.15

森林覆盖率(%

13

14.62

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

100

100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50

9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10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标准煤/万元)

控制在目标任务内

完成目标任务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控制在目标任务内

完成目标任务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区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稳中向好基本局面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的新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和变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面临机遇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解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金钥匙;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为我们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黄金节点城市拓展了新空间;中央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我们加快脱贫攻坚、实现整体脱贫提供了新支撑;国家实施《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我们夯实发展基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动力;国家加大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省委提出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坚持精准扶贫与补齐短板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强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发展意识与安全观念并重,坚持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并重的发展战略,为我们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新遵循;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揽子政策,为我们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创了新路径;全面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我们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社会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进金武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为我们加快区域合作、提升综合实力打造了新引擎。

从发展基础看,十二五时期,市委下放城市、土地管理权限,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社会事业等发展,是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奋斗,我区具备了发展的良好基础。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为经济总量上台阶奠定了基础;工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工业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承载产业、集聚要素、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显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发挥有力作用;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人、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了空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项目的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推动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支撑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为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重大依托;以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实施,为推动全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示范引领。丰富的土地、光热、人力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争取项目创造了良好条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精简审批事项,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环境。

从面对的挑战看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口基数大、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低于全国2.3万元,质量不优、效率不佳。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完善,产业链条短,缺少竞争实力强的主导产业,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骨干企业少,品牌、名牌产品缺乏,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实现整体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水少林、生态脆弱状况未能根本改变,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任务艰巨。改革创新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任务繁重,人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判断,我区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凉州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全市大环境中去谋划和思考,把握大势,抢抓机遇,转型发展,更加清醒认识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实现低基数上的较高增长,总量持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强化,但市场主体总量仍然较少,骨干企业仍然不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但大项目、好项目仍然偏少;城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但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卓有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型集镇集群初步形成,但服务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提前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建设保护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但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较弱;扶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但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较多,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趋利避害、有效作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在强动力、促增长上实现新转换,在补短板、惠民生上打开新局面,在保稳定、促和谐上取得新进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立足优势、勇于作为,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委三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区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区、城乡融合、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化发展基础,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安全相协调,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与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举,着力构建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富强、人民幸福、风清气正、环境优美的新凉州,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构筑新型工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自主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潜能,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优化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大对贫困片区的支持力度,大力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借力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与建设、群众增收相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合作共赢。加快实施开放外向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城市,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与沿海港口、内陆口岸合作,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和谐公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统筹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现实与目标的关系、统筹全面与突出重点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五年目标与年度目标的关系、全面小康与精准脱贫的关系,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达到较高层次。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7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投资方向、结构、效益得到优化和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2016年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6年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分别达到36850元、18000元以上,分别比2010年增长2.19倍、2.22倍。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文化、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更趋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64%。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取得新成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高,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主体功能区布局不断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以内。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落实市委、区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高。举全区之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依法治区全面推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全面建成。司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安全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基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法治凉州、平安凉州、和谐凉州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2015年   完成   

2020年   预期

累计或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6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61.16

410左右

9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2.63

814

14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52

18.5

1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5.84

161

11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5.44

13.54

2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1.84

55.64

提高2.76个百分点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9.33

49.05

提高1.95个百分点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4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0.39

2

[1.61]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2

1.33

[1.01]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5

[5]

预期性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

11.9

23.4

[11.5]

预期性

三、民生改善(14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885

36850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178

18000

10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82.71

>86

[>3.29]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97

>99.97

[>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3.15

>95

[>1.8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24

[7.5]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4

75

[1]

预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

约束性

减贫人数(万人)

4.24

[4.34]

约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97.7

98

[0.3]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5

99.5

[2]

约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1.6

<3

约束性

城市棚户区改造(万户)

0.94

[1.73]

约束性

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设(万户)

0.9

[1.3]

约束性

四、生态文明(11项)


人工造林(万亩)

24.3

[30]

预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95.29

97.7

[2.41]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4.62

>16

[>1.38]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0.61

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内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0.58

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1.6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空气质量

城市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

102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0

约束性

地表水质量

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约束性

类水体比例(%

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注:1.>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  ]内为五年累计数;

2.减贫人数指标任务于2016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指标任务于2017年完成;

3.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刻分析区情特征,充分发挥区位和后发优势,找准着力点,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着力打造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区。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转型升级,使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质量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着力打造向西开放黄金节点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文化传承、产业优势和天马故乡·葡萄酒城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吸引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凉州集结。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成凉州产业基地。积极推进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建设,构建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及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陆港经济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着力打造西部物流集散中心区。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文优势,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培育引进一批物流企业,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构筑与周边省市对接的物流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聚集,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着力打造全省特色产业聚集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加强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洼地效应,着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特色化工、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型建材、家具加工等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健全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和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着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试验区。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管理运营,完善小城镇体系布局,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速人口、产业、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全省金融服务创新区。健全完善政银企合作、银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内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凉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在乡镇、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行政村布设营业网点,开发金融和保险产品,形成覆盖全区所有经济实体的金融和保险网络。创新融资方式,探索运用资产、资本金、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性金融和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吸纳社会资本、民间投资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

着力打造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样板区。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凉州项目区,大力推进一城三带两区四园十二板块建设,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大体系,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专栏1:重要支撑

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区: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加快孕育新产业、新业态,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向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要动力,使经济增长以外力推动为主转向内在动力拉动、创新驱动为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向西开放黄金节点区: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常态化运营,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凉州集结,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物流、经济流、信息流黄金节点,推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西部物流集散中心区: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民航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完善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金沙物流园、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公铁多式联运物流园、铁路物流中心、大型现代物流园区、煤炭集疏运中心,建设衔接顺畅的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系,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全省特色产业聚集区: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线,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皇冠梨、酿造葡萄、甜高粱等产业;以液体经济、生物化工、装备制造为依托,培育发展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等新型工业;以大物流、大旅游、铁路储运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引进补链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集聚力,提高产业带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体系,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全省城乡融合试验区: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加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争取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全省金融服务创新区:加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在城乡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实现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鼓励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推进银保合作,健全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

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样板区:加快推进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建设,实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雷台文化旅游产业园、西域主题文化体验园、温泉度假村、武威塔儿湾冰雪嘉年华、现代观光农业、沙漠生态旅游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产品和品牌,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显著提升。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开放外向、工业强区、城乡融合、生态立区战略,科学布局发展空间,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十四项重点任务,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一、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按照省委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双联富民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方案,持之以恒走好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确保2016年全区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提高脱贫攻坚实效。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张义等高深山区继续实施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区域实行生态补偿扶贫,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治沙工人等生态保护人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政府兜底保障,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的分类实施保障,推动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机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推行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实名制管理,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精准到户到人,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贫困村水、电、路、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和乡村停靠点建设工程,支持农村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2016年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目标。扎实推进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立从源头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体系,通过城乡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网、升级联网,提升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2016年贫困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实现贫困村自来水入村覆盖率达到94%。加大农电保障力度,按照户均配电容量达到约2千伏安的标准,实现贫困片区设施农牧业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农产品加工贮藏动力电全覆盖。坚持一步到位、就近整合、集中建设、小区发展的原则,实施农村危房精准到户改造工程,全面消除贫困片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加快推进区域网络改造工程,实施贫困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推动贫困片区光缆入乡、入村、入户,实现贫困村通宽带全覆盖。

(三)加快移民搬迁进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城镇移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移民等多种途径加快移民扶贫。坚持易地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试点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集中收缩安置相结合,探索向城区、集镇、中心村递次转移搬迁的新模式。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古城、金山、西营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和饮用水源涵养区、沿沙贫困片区为重点,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搬迁工程,集中打造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长城乡红水河东岸基地等移民安置区,实现应搬尽搬,2016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36954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63951人。收缩安置3431473人。对下山入川移民区按小城镇标准规划建设。对留居山区的农户统一规划,集中收缩居住,迁出区实施生态恢复。对沙漠边缘移民新村,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发展富民沙产业。探索利用农民进城落户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空置房屋和土地安置易地搬迁农户。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坚持把主体生产模式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力解决贫困户无棚无林无产业问题,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主体生产模式全覆盖。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加快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模式打造集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一体的示范培训基地,持续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2016年全面实现亩均收入达到2万元目标。加快贫困片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商扶贫,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推动贫困村农产品进城,促进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实现贫困村电商全覆盖。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组织化程度。

(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贫困村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1.加强教育扶贫。加大贫困片区幼儿园(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配齐幼儿教师和基本教学设施,落实免除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当地学前教育保教费政策,2016年贫困村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6%以上,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优化贫困片区教育布局,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任务,实现贫困片区乡镇标准化九年寄宿制学校全覆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扩大贫困片区职业教育覆盖面,全面落实两后生免费职业教育政策,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加强卫生扶贫。实施精准脱贫恶性肿瘤防控工程和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16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落实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补贴和大病保险向贫困人口倾斜政策,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片区和贫困人口,对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推行贫困人口大病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强化贫困村村医培训,全面落实乡、村医生依法执业,严厉打击违法行医。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片区工作长效机制,选派区级医院医师到贫困片区乡镇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3.加强文化旅游和科技扶贫。加大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项目资金资源,加快推进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2016年贫困片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标准以上,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中心全覆盖。依托贫困片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培育发展农家乐,积极创建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就业技能、劳务品牌、岗位技能提升、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推行岗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劳动力转移。整合科技力量,优化首席专家+专业团队+专业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的科技扶贫队伍,提升科技扶贫水平。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机制,健全区有科技示范园、乡镇有科技示范点(片)、村有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示范培训体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力度,贫困村科技入户率达到100%

4.加强社会救助扶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适时调整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快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实现贫困片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六)健全脱贫攻坚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广泛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投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区级按当年地方财政增量15%以上增加专项扶贫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整合使用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和公共服务方面倾斜。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支撑,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政策,探索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有权、农业设施产权、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改进和完善各类优惠贷款贴息办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帮扶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乡村干部、联户干部和驻村帮扶队作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动态考核机制,实施到村到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对完成减贫任务的贫困片区乡镇和贫困村给予一定奖励,对扶贫任务重,扶贫、减贫成效显著的乡镇党政正职推荐提拔,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予以重用,接任者原则上优先从原有班子中选拔。对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区直部门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严格执行逢提必下制度,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拟提拔的必须到扶贫一线锻炼1年以上。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争取中东部地区的帮扶援助,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机制。

专栏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新建汽车停靠点35个,实现贫困村通村道路、乡村停靠点全覆盖;解决张义镇、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贫困村493919731人的通水入户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新改建贫困村中低压线路25.67公里,配设变压器70台;整治贫困村耕地1.5万亩。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工程:优化贫困村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2016年,实施贫困村校舍建设项目17项,改扩建幼儿园5所,建设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40个、日间照料中心24个。

富民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输转脱贫工程: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2016年,有建棚能力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2400亩,新发展特色林果2100亩,全面实现贫困户户均2亩棚、人均1亩林的目标;种植甜高粱15000亩,配套建设青贮氨化池;加快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体系建设,建立畜禽交易市场1个、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配套建成肉类冷藏库3座;扶持建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5个,培育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50家。建设专业旅游村1个、农家乐20户。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输出劳务、发展产业、加强培训、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实现就地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搬迁移民13695424人。其中扩建荣华新村移民安置区,新建移民住宅847套,搬迁移民8473335人;建设新华乡石关村、古城镇小河村、金山乡崖湾村三个收缩安置点,就近搬迁安置移民5222089人。

    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贫困片区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移民迁出区生态保护和水源地保护工程、沙漠生态产业扶贫、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治沙工人等生态保护人员。2016年,完成人工造林0.77万亩,完成贫困村道路绿化100公里,争取实施贫困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项目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0项。

    教育脱贫工程: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要求,通过发展教育脱贫,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片区、贫困家庭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科技扶贫工程:加强科技扶贫,建成区、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提高贫困村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2016年建成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个,开展科技培训545场次以上,培训贫困群众4.9万人次以上。

二、强力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把握产业发展新态势,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推动全面创新。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品牌战略、组织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整合政策和资源,发挥园区和创新企业作用。加强与国内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飞机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液体经济、现代农业、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引进和研发一批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推行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创业创新制度和扶持政策供给,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构建双创支撑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平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创新投入方式,落实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普惠性创新,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力、技术、知识、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发展潜能。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创新。

(二)强化自主创新。以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参与实施全省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激励企业增强创新动力。加大专项资金、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知识产权和仓单质押、组织开展区域性展览展销等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和省列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级优秀新产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支持荣宝照明公司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或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运用云计算、移动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争创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服务,创造条件,推进医用重离子装备制造、工程压沙车制造、通航飞机制造、甜高粱收割机制造、实木家具制造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加强管理创新。完善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支持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区内实施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研发项目。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强化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健全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开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示范。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四)强化协同创新。坚持企业自主、政府指导、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学科、领域、行业、部门之间的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引进和吸收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本、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协同创新转化基地,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五)培育创新人才。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凉州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管用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健全完善引进人才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等措施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航空制造、核技术应用、汽车制造、光电、煤炭、水电、化工、食品加工、高效农业、旅游物流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要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类民办教育,引导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办学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和技工人才,为全区经济建设培养数量充足的人才;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好各类人才项目,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在工作调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逐步提高高级人才比例。积极营造引进人才创业环境,鼓励引进的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带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咨询顾问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营造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形成人才高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专栏3:创新驱动工程

全面创新工程: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突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家。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依托,搭建银企互动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全面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围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和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促进全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自主创新工程: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列科技计划项目,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凉州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凉州区专利资助奖励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全区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930件,年均增长15%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年均增长30%以上;区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达到5年。鼓励支持企业以项目带动的形式与研究机构、高校及其他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创驰名、著名商标达到48件以上。积极争取实施武威市日光温室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兆瓦电励磁低速同步发电机研制、醇用型甜高粱生产果葡糖浆产业化示范等科技项目。

    管理创新工程:鼓励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应用,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现有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强化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协同创新工程: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引进和吸收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本、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协同创新转化基地,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人才结构优化调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求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立科技人员技术成果股权激励和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2.7万人以上,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70人以上。

三、全力以赴扩大投资,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坚持把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法,毫不动摇地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一)紧盯普惠性项目争份额。紧盯国家和省上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坚持人人享有的原则,结合凉州实际,积极谋划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项目,加强同国家部委和省上厅局对接,争取有更多份额列入十三五时期国家和省上年度实施计划,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建设、养老保健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到2020年争取资金达到14亿元以上。

(二)紧盯竞争性项目挤盘子。抢抓国家和省上支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积极储备申报特色产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危房改造、电子商务、劳动力培训和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十三五时期年度实施计划盘子,重点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等方面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到2020年争取资金达到53亿元以上。

(三)紧盯导向性项目入规划。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循环经济、农林水牧、工交能源、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加强与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无缝衔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十三五规划纲要,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四)紧盯产业性项目抓招商。持续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工业、液体经济、新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工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坚持领导招商、补链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小分队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实施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风光电产业组件装备制造等一批支撑加快形成特色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专栏4:争取项目及招商引资

普惠性项目:争取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项目,到2020年争取资金达到20亿元以上。

竞争性项目:取实施一批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林果基地、精准扶贫生态环境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项目,到2020年争取资金达到53亿元以上。

导向性项目:争取实施循环化改造、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收集转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城乡天然气管网敷设工程等项目。

    产业性项目: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产业链、风光电组件装备制造、智能机器视觉产业化、智能机器人、工农协同循环经济示范区、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民俗文化村、文化旅游综合体、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大型知名企业。

四、加快实施开放外向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发挥资源和要素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全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认真实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发展进出口导向型产业、国际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打造功能完备、要素聚集、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陆港中心区,提升陆港中心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以生产服务业、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吸引外向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建成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武威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着力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进出口木材集散中心、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积极申报设立铁路一类口岸、航空口岸和粮食、整车内陆进口口岸;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入,统筹口岸通关协作,推进口岸管理现代化,提升口岸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建成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凉州产业基地,打造国际陆港区内现代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黄羊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设施,提高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能力,把黄羊镇建成陆港生活服务区。加快完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仓储、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货物运输、换装和通关能力,积极拓展中西亚和欧洲市场,构建国际物流产业、国际贸易产业、进出口加工基地、金融与实业融合等四大平台,形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口岸功能五大功能,2017年争取设立武威综合保税区,2020 年前适时开展建设自贸区。

专栏5: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凉州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工程:依托山东天成食品集团公司甘肃路斯宠物食品公司年生产1.8万吨宠物食品项目、江阴浙江商会浙商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园、红星美凯龙红星国际贸易总部基地、青岛牧桐资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年产4万套集装箱生产线、专属保税物流仓库和国际贸易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凉州产业基地,打造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陆港中心区供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项目、陆港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陆港电网改造工程、凉州产业基地中央大道、武威综合保税区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凉州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固废综合处理工程、陆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陆港产业园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地下管廊综合工程。

产业基地建设: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及关联产业为导向,引进培育一批物流、金融、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统筹推进装备制造、液体经济、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家居建材等产业发展。积极引入国内有条件、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在产业基地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在黄羊镇规划建设国际陆港生活区,合理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增强陆港城镇聚集能力和服务功能,把黄羊镇打造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科教产业基地,建设陆港生活基地及生态宜居小镇,建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液体经济、食品工业、现代物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博览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进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企业,建设加工贸易基地。加强与沿海港口、新疆对外口岸和省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融入丝路大物流平台,鼓励本地企业对外承揽工程、投资、输出劳务,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引进利用外资力度和效率,鼓励外商多形式、宽领域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专栏6: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重点支持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医院开展合作,发挥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技术优势与中西亚和中东欧等国家的技术合作。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重点推进武威金苹果公司在哈萨克斯坦3000亩、巴基斯坦1000亩农作物种子繁育与生产项目,甘肃武威全圣实业集团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利达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发挥俄罗斯联邦政府后备干部培训兰州大学基地作用(武威基地):着力培养掌握中西亚文化、俄语、阿拉伯语等外语人才,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严格按出口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提升凉州绿色农产品质量,积极培育人参果、皇冠梨、核桃、红提葡萄、牛羊肉等出口产品,建立以无壳瓜子、糯玉米、设施蔬菜为特色的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基地。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5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培育壮大荣华公司、黄羊河集团等企业,引进出口创汇企业,创立凉州产品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中亚、西亚等出口市场,扶持发展壮大外向型中介服务组织和出口创汇企业,扩大进出口业务。积极搭建产品出口服务平台,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凉州集结,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物流、经济流、信息流黄金节点。

五、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型产业,全力打造产业联盟和全产业链经济,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工业上缴税金达到7.5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1%

专栏7:重点工业项目

武威工业园区:以液体经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轻工制造、建材、机械制造及商贸物流等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甘肃电投2×3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甘肃华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华一家具建设项目,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异地搬迁GMP新厂区建设项目、甘肃京奥港天然矿泉饮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天然矿泉饮品二期项目、甘肃巨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生物医疗器材项目、甘肃天马创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年产2万件电器开关生产线项目、亿利洁能科技(武威)有限公司微煤雾化热电联产项目、年产15000吨胡萝卜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年产1万吨果蔬汁饮料生产项目、年产5000吨畜禽小包装休闲熟食品加工项目。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煤化工、物流产业为主导,建设日处理500吨鲜奶暨年加工3500吨干酪素、4000吨奶油项目、年产2000千升白酒生产线项目、年加工5000吨熟食卤制品项目、年产60万吨环保高效煤粉生产线项目、LNG/CNG加气站项目;建设武南大机修段项目、大型物流园项目、混凝土搅拌机配件及精密铸造项目、年产1万吨酱醋生产线项目。

    黄羊工业园区:以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武威金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果蔬保鲜贮运及饮品加工运销项目、武威金大饲料科技有限公司高蛋白饲料生产加工建设项目、武威保税物流中心陆港大厦及创客中心建设项目、甘肃中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基地项目、3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甘肃华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加工项目、甘肃红亿家食品有限公司辣酱和豆瓣酱加工生产项目、甘肃武威金武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醇用甜高粱白酒生产线及甘草、枸杞功能饮品项目、甘肃恒兴制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中药饮品、饮料生产线项目、山东森林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平方米高档木地板项目、年产8万吨生物颗粒加工项目、年产5万台模块式钢滞变阻尼器生产基地项目。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武威万丰重工有限公司武威建筑机械生产基地项目、武威鼎昆管业有限公司鼎昆管材产业园项目、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治沙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和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武威唐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台农林动力机械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呼和浩特市杰龙马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防盗门生产项目、武威天创时代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新型建材孵化园项目、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仓储中心项目、武威市延年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仓储物流项目、凉州燃料电池汽车制造项目、高档数控机床制造项目、低空飞行旅游装备制造项目、凉州高效节能电机制造项目、凉州LED照明产品生产项目、甘肃武威兴旺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00台甜高粱收割机生产线项目、武威致力万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武威万嘉国际仓储物流配套建设项目。以建设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目标,以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和化工建材产业为主导,重点建设润峰三期100兆瓦、中国水电50兆瓦、航天万源49.5兆瓦等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天路商贸年产10万吨改性沥青项目、甘肃泽润年产6万吨黑洞能节煤助燃剂项目、西凉肥业15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项目、甘肃陇岩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搬迁技改扩建项目、甘肃欣庆年产30万吨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项目、甘肃圣奇年产1万吨甲醇燃料添加剂、10万吨甲醇燃料项目、上海合才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塑料脱模剂项目、四川锐城综合性建材产业园项目。

园区外工业项目:以葡萄酒产业、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建设莫高·中国葡萄酒堡项目、武威久石红葡萄酒庄园、荣华30万吨鲜奶2万吨婴儿奶粉项目、荣华年产30万吨结晶糖生产线项目、武威市甜高粱茎秆燃料乙醇综合开发项目、武威漠龙庆农业科技公司醇用型甜高粱榨汁厂项目;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园项目、武威通用机场项目、温德克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项目。

(一)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坚持扩规模、增总量、调结构、提效益,形成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发展产业链经济。加快产业引进和整合集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以新能源电动汽车、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风光电装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葡萄酒、啤酒、白酒酿造、功能食品、果蔬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为主的特色化工基地;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复合板材、轻型建材、沙制建材及新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为主的节能环保型建材产业基地;以红星美凯龙和华一家具为依托,打造家具加工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

专栏8:六大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培育发展光电装备、风电装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现代农机制造、LED防爆照明灯具等产业。建设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制造及货运销售产业园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国航天万源国际有限公司深圳五洲龙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项目,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及零部件项目。

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培育发展以葡萄酒、啤酒、白酒酿造及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莫高·中国葡萄酒堡项目、威龙沙漠绿洲有机酒堡及基地项目、大唐葡萄园项目、武威久石红葡萄酒庄园项目、凉州沿沙区乡镇酿酒葡萄产业带项目,建设武威市甜高粱种植基地及深加工项目、枸杞功能饮品项目、甘肃武威金武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醇用甜高粱白酒生产线项目。

特色化工基地在武威工业园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荣华公司,培育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建设荣华公司年产30万吨结晶糖生产线项目、甘肃欣庆年产30万吨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培育发展光电产业。加快建设润峰100MW6个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升压汇集站和送出线路工程。

节能环保型建材产业基地双美科工贸、中大铝型材、响水河煤业武威选煤公司为依托,培育发展复合板材、轻型建材、沙制建材及新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等产业。

家具加工产业基地红星美凯龙和华一家具为主导,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家具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红星美凯龙实木家具加工项目、甘肃华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实木家具扩建项目、山东森林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平方米高档木地板项目。

专栏9:战略新兴产业

风电装备制造依托甘肃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以航天万源兆瓦级系列电励磁直驱风电机组制造技术为核心和龙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联盟,打造风机整机、发电机、轴承、变流器、叶片、机舱轮毂等风电精密铸件及机械加工、控制系统、电缆、电磁线、高强螺栓、塔筒等全产业链体系,形成百亿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光电装备制造:以光伏电池、组件为重点,配套引进晶硅加工、光伏逆变器、汇流箱、配电柜、光伏支架和系统集成应用等补链项目,加快提升武威光伏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相对完整、兼顾技术的光伏电池及系统装备产业链。促进武威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项目达产达标,开工建设年产200兆瓦光伏逆变器项目、兰州长城电工股份公司建设光伏汇流箱、配电柜项目。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依托甘肃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国家级重离子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园、医用重离子专用装置生产基地、重离子诱变育种核技术应用产业化项目,全面带动与重离子相关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建成加速器设备加工制造运行维护中心、重离子加速器研发及应用中心、工业微生物诱变研发及示范中心、核孔膜研发及蚀刻中心和真空冻干中心,电子辐照中心和其他相关新技术的产业应用,延伸重离子技术应用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的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

通用飞机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建设温德克通用飞机整机制造、民用航空航天装置制造项目;依托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嘉远微型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势国际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多功能立体固沙车、蓄能电池和动力电力电池、电梯制造、专用车制造、LED系列产品等项目,全力打造在省内乃至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生物技术:以淀粉、变性淀粉、生物发酵为重点,加快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以甜高粱新型产业全产业链为重点,建设甜高粱茎杆燃料乙醇综合开发项目。依托甘肃省重离子生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建设,开展生物关键技术攻关,发展生物育种、胚胎移植等工程技术,全面推进优质瓜菜果、玉米制种、向日葵制种、优质畜种选育,发展生物农业循环产业。

信息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领域设计、研发企业合作,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参与国内外电子产品供应链整合,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大数据产业逐步形成,建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

    节能环保:积极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拓展节能环保产品示范推广领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积极推广工业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系统、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关键设备和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智能电网输变电、高压除尘一体化等设备。大力推广应用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节能家电、节能材料等产品。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推动食品加工、酒类酿造、生物医药、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积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及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

专栏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食品工业:以营养、方便、安全、健康为主线,做大做强方便食品、饮品、肉食加工、乳制品等优势产业,培育全产业链企业、冷链物流和集群发展竞争优势,扩大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国际标准的中高端产品规模。延伸特色林果业发展链条,建成皇冠梨功能性系列饮品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普康酒业年产2000千升白酒生产线搬迁技改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饮料企业,推进加工、配套和营销网络一体化布局,加快建设辐射西北的区域性生产基地;积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方便新型食品,推动烘焙、膨化、糖果等休闲食品多品种、高品质发展。提高骨干食品加工企业装备水平,完善终端配送网络,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医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实施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迁建及GMP认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培育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制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玉米淀粉加工产业:推进荣华公司年产150万吨捣固焦、30万吨玉米淀粉、12万吨谷氨酸、18万吨生物发酵肥等生产线达产达效,延长玉米淀粉产业链,以淀粉、变性淀粉、生物发酵为重点,加快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

    改造提升建材产业:以优化结构、开发新品种为目标,培育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加快传统基础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建材工业水平。以节能、节地、利废、环保为重点,发展以工业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产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
    改造提升饲料加工产业:加强饲料加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拓展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创建优势品牌。建设武威铁骑力士饲料有限公司饲料生产线、甘肃天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预混合饲料生产线。

(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按照每个园区有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目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按照《武威市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采取一区多园方式,将武南工业小区纳入武威工业园区增容扩区,申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金太阳高新技术集中区整合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申报建设省级开发区,争取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积极推进黄羊工业园区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努力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建成产值过百亿元园区。发挥开发区平台优势和带动作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延伸拓展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到2020年,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74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8亿元以上。

专栏1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武威工业园区:实施经四路道路及供排水工程、马蹄沟河西侧污水管网工程、纬路、杂木河东路北段道路及供排水工程建设项目、中水回用工程项目、武南镇及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硬化项目,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黄羊工业园区:实施黄羊镇镇区道路工程、武威综合保税区道路及给排水工程、黄羊镇供水扩建工程、固废综合处理工程、金色大道至黄羊镇道路工程(黄羊工业园区环城东路)、园区地下管廊综合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亿元以上,推进园区与国际陆港融合发展。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实施永昌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园区道路工程、金色大道至永昌镇道路工程、中水处理及管网工程、集中供热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以上,争取创建省级开发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建立优势企业集群梯队培育激励机制,对骨干企业在资源配置、基础条件改善、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青啤、达利、莫高、京奥港、凯帝斯、甘建投、甘电投等骨干企业扩张建设关联项目,壮大规模、扩大产能、提高效益。全力推进荣华公司年产150万吨捣固焦、30万吨玉米淀粉、12万吨谷氨酸、18万吨生物发酵肥等生产线达产达效;建成年产30万吨鲜奶2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温德克飞机整机制造等项目,把荣华公司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生物化工基地和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多元化大型集团企业。支持培育企业挂牌上市,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养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

专栏12:骨干工业企业培育

    扩大企业规模: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产品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把荣华公司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生物化工基地和年销售收入百亿元的多元化大型集团企业。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80户以上,形成企业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

延长产业链条:围绕骨干企业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引进和实施上下游关联产业和补链项目,壮大和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利用和企业效益最大化。打造风电联盟,核技术、飞机汽车制造、生物技术、液体经济、甜高粱等产业链。

    促进企业达产达效:加快荣华公司、青岛啤酒、达利食品、莫高酒业、京奥港、航天万源、荣宝照明、凯帝斯电梯、承威专用车、华一家具、甘建投、甘电投等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在资源配置、建设用地、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企业达产达效,扩规增效。

(五)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搭建园区和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互联网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融合及示范应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改变营销模式。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引进和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工业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基本形成功能完善、信息通畅、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进入多项应用与综合集成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达到国内中等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专栏13:工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和自主创新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水平,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效益、节能、环保、创新、安全原则,对20户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

    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贯标工作。抓好园区信息化建设,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创建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培育10个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推进20个两化融合项目,以典型示范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并形成由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格局。

六、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全面提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规划编制管理。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加快完善各层级规划,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按照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全域武威新农村建设规划,修订园区、建制镇、集镇、新型农村社区、旅游景区和村庄规划,实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产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清晰、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多规融合规划体系。加强房屋建筑设计管理,突出地方民居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立面色调一致、乡村特色浓郁、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二)加快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快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积极推进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加快建设新城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以综合城市公共服务区为导向,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金融中心、湿地公园串联的南北向城市公共服务轴,沿海藏公园贯穿规划区的滨水绿地景观带,四横五纵九条城市干道,公共服务区、湿地公园区和生态居住区等片区,形成一轴一带,九线三区整体结构,建成博物馆、体育馆、武威一中、盛朝金融大厦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综合体,打造集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金融为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型核心区。开发建设天马湖东区。

2.改造提升老城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依托文庙、鸠摩罗什寺、雷台、古钟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和文化复兴工程,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建旧城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改造和新建绿地公园,提升绿地景观,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引导区域人口聚集。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培养发展新兴业态,带动商贸、信息、餐饮、休闲等服务业发展,提升老城区形象和品位。

    3.加强城市经营管理。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和力量,推行城市综合执法,着力构建大城建格局。强化市政设施日常监管和维护,保持市容市貌有序整洁。建立房管、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物业服务公司四位一体物业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经营体制,强化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加强建筑标准执行、工程质量监督、节能减排管控、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以金色大道为脊椎和主动脉,统筹人口聚集、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加快黄羊和永丰组团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打造小城镇集群和区域发展核心。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具有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鲜明的魅力小城镇。按照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医疗卫生、商业网点、养老保健四进社区要求,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在金色大道、天颐大道等主干道沿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扩大现有新型农村社区规模,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乡村新村镇,形成一批新型集镇群。积极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四)强化城乡发展基础。加快凉州城区和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组团、通园(景)区、通乡(村)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联通国省干线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建设内联外畅、多层立体的城乡交通网络。统筹推进道路、水利、通讯、环保、信息化、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排洪、排涝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上地下管网改造和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网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农电线路改造扩容,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和集镇用电。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科学布局加气站,加快天然气管网配套,形成覆盖城区、工业园区、重点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重点企业天然气保障体系。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结合新城区建设和城市道路改造,加快重点路段和节点绿化、亮化。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为目的,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建成红星时代广场、天一财富广场、万嘉汇·台湾士林不夜城、万达广场、凯帝斯广场、武威天马中心、西部荣宝创业园等城市综合体,引进国际国内品牌企业,带动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实体店,支撑电商健康发展,提高城镇集聚产业功能,促进农民工更好融入城镇。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取消过时限制措施,鼓励房地产企业适当降低商品房价格,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居民向新型集镇和小城镇集中。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统筹推进村改居,逐步将行政村过渡为新型农村社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把棚户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安排集中连片、住房条件较差、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持续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棚户区改造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土地供应、税费支持、规划调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贷款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新房建设。支持房地产企业将持有的存量房源作为租赁房,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楼房结构符合安全条件的存量商品房改造为电商用房、养老地产等,并享受相应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和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善。

专栏14:城乡建设工程

城乡规划编制:2016年修编完成黄羊镇、武南镇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张义、羊下坝、松树、清水、下双、河东、怀安等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松树、清水、下双、河东、怀安等乡镇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镇控规全覆盖。2018年编制完成武南、黄羊镇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片区107个,17306户,改造农村危房10000户,新建公租房9921套,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规划区、天颐大道、金色大道、G30道路、民武公路、G569道路沿线为重点,打破乡村行政区域界限,连片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续建下双社区、清源蔡寨等新型农村社区114个,累计达到70000户,入住率达到90%以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0个,其中2016年实施项目3个。

城市综合体及重要节点项目工程:建成红星时代广场、天一财富广场、万嘉汇·台湾士林不夜城、万达广场、凯帝斯广场、武威天马中心、西部荣宝创业园等综合体项目,总投资82亿元。建成天马湖滨河公园二期、三期、海藏湖治理工程(湿地公园)。

道路和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建设新城区海上街、姑臧路、荣华新区等24条道路42公里。2016年重点建设城区北二环向东延伸段、经一路、经二路向北延伸段、聚银新都规划路等道路16.73公里,总投资12.8亿元。改造老城区东大街、南北大街等44条道路42.7公里,改造道路面积 147.89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绿化、照明等设施;修补凉州城区破损油路20万平方米,破损人行道7.5万平方米。实施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建设武威荣华新城、武威新城区、老城区和武南、黄羊镇地下综合管廊,配套建设消防、通风、动力配电及照明、监控系统、控制中心等工程,到2020年,建成综合管廊93.88公里。

供水建设工程:实施黄羊土门组团供水工程,修建供水管道368.18公里,新建净水厂1座、供水能力11.87立方米;实施凉州城区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城镇、工业园区供水设施建设等项目。2016年续建城区供水管网扩建项目,扩建供水管网38.2公里,2018年建成城区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项目,日供水量达到10万吨,到2020年,实现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100%和水质达标率100%双百目标。

供热建设工程实施城区、工业园区、重点乡镇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亿利洁能科技(武威)有限公司微煤雾化背压式热电联产项目、武威2×3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017年建成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新增供热配套管网191.46公里、供热面积2110万平方米。德促贷款建设凉州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建成城西热源厂及其配套热力管网和换热站,配套热力管网39.4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建设热电联产项目热力配套管网50.1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供热管网工程,建设配水管网工程及热源厂1座。建设清源、永昌等15个乡镇供热站17个,敷设供热管网117.22公里。到2020年,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

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实施凉州城区防治暴雨引发内涝灾害设施建设工程,2020年建成和改造雨污水管网81.13公里。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建设武威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新建高坝、洪祥、西营等18个乡镇污水处理站20座,铺设污水管网196.34公里,到2020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

垃圾处理工程:2016年,购置环卫专用车辆197辆,购置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为8吨的医疗处置设备,实行农村乡镇医疗单位医疗废物统一集中处理,城市医疗废物全覆盖工程。2017年建成城区辐射黄羊镇、武南镇建设日处理能力100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建成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设计总库容260万立方米,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14号满容区进行封顶绿化;建成城东、城西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2座。建设丰乐、西营、永昌、双城等19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9个。建设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收集转运工程,达到日收集转运生活垃圾800吨。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新建城区主次干道公厕30座、地下液压式垃圾中转站50个,配备960个景观式果皮箱等各类环卫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停车场工程,建设文庙北侧、古浪街三和苑东侧、台庄社区东侧、荣华城4个城区公共停车场,约400个平面停车位;建设荣华新厂区停车场和黄羊、武南、双城、丰乐、清源5个镇停车场,设置平面停车位600个,总面积9.8万平方米;建设城区小区立体智能停车位800个,配套建设绿化、室外三网、监控等附属设施。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城区滨河东路、纬四路、经八路等24条主干道,牌楼路、崇文街等28条次干道和支路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以上。实施道路照明设施改造工程,完成学府路、牌楼路及延伸段、金武高速凉州区段等路段路灯架设工程,新增路灯1210,改造建设路、新建路等路段路灯760盏,城市道路装灯率、主干道亮灯率均达到98%以上;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达到85%以上,节电率达到25%以上,高光效、长寿命光源的应用率达到85%以上。

七、全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富区、绿色惠民,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健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和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全力落实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用地比例。加强对城镇、农业、生态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管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开发格局。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专栏15:国土资源项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3.1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0项,建设规模17.4万亩。其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项,建设规模4.38万亩,完成投资1.3亿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5项,建设规模13万亩,完成投资1.8亿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实施15个贫困村项目15项,建设规模4.61万亩,完成投资0.82亿元。

土地开发项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开发项目5项,争取土地开发验收确认耕地3万亩,落实易地占补平衡资金1.6亿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争取旧宅基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耕地7000亩,完成财政收入1.2亿元。

土地储备项目:完成城市、城镇、园区土地储备4万亩,实现土地出让净收入50亿元。

泥石流治理项目:完成张义镇塔儿沟等3个乡镇、7个村泥石流治理项目,完成沟道清理7865立方米,挖土方 25020立方米,回填土方 8552 立方米,完成投资2600万元。

(二)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南部山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加大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黄羊、西营、南营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张义镇等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迁出区和25度以上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实施中部绿洲造林绿化工程,以城镇村庄、产业园区和路网、农田、渠道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绿洲防护林带,打造高品质绿地系统。实施北部沙区治沙造林工程,加快实施甘肃内蒙古省界千里沙漠大林带凉州区工程段、新红路东侧、沙漠生态公路沿线防风固沙屏障和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周边区域风沙治理工程,建立绿洲边缘防沙治沙带外围封沙育林和封禁保护区。推进黄羊河、杂木河、西营河、金塔河流域和石羊河及沿线天然湿地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到2020年,营造生态林30万亩,封育20万亩,封禁保护3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5万亩,更新改造2.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500公里,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得到绿化,湿地保护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以上。

专栏16: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行动:实施精准扶贫、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红线保护、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五大行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南部山区、荒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的沿沙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通道沿线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投资295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封育10万亩。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林地保护和建设、草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科技支撑等七项工程,完成生态造林3万亩、封育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总投资1.02亿元。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区、严重沙化耕地区、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区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25度以上坡耕地为重点,在2017年底前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万亩、退耕还草6万亩,总投资2.39亿元。

甘肃内蒙古省界凉州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工程:通过采取甘肃内蒙古省界凉州段找水、治沙道路建设、工程治沙、人工造林等措施,在甘肃内蒙古省界凉州段建成长21公里、宽1公里,造林面积3万亩的防风固沙生态林带;建设生态机井6套,输水主管11公里,治沙道路25公里,总投资4700万元。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工程:在沙漠与绿洲过渡带、严重风蚀沙化区域等沙尘源区以及沙尘路径区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5万亩,建成围栏100公里,管护站5处,总投资2150万元。

北部沙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工程:在荣生路以南、新红路以东、荣华路以东区域和金荣路沿线,治沙造林16万亩,封育5万亩,高标准建设万亩以上防沙治沙示范点1个,万亩以上封沙育林示范点1个,建成长45公里、宽2-6公里的防风固沙屏障,形成庇护绿洲的风沙隔离带和生态安全屏障,总投资2.5亿元。

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区、特色林果区、重点通道沿线,采取施肥浇水、人工修枝、割灌除草、林地清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中幼龄林的林木生长率,完成中幼龄林抚育5万亩,总投资6000万元。

精准扶贫生态工程:2017年底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35万亩、特色林果3万亩、林下经济示范点3个,完成草原禁牧94.6万亩、牧草良种补贴3.43万亩,村容村貌整治85个。

张义山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工程:治理总规模10万亩,建设围栏120公里,造林3万亩,新建植被管护站3处,集流场、水窖150处(配套供水设施),巡护作业道路50公里,购置巡护交通车3辆,配备消防等设施。

(三)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通过国家评估,健全完善上游水源涵养区保护制度和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后续治理项目,实施南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西营、南营、黄羊水库清淤工程,提高水库运行和调控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科学调整作业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实施人工增雨雪工程,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全面完成向下游民勤年度调水任务,在平水年份西营河专用输水渠向民勤蔡旗断面调水量1.1亿立方米,天然河道(“六河水系) 向民勤蔡旗断面输水量1.08亿立方米。加强水生态保护,建设水源地保护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区,系统整治河流水域。强化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移民迁出区的水资源保护,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建立健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保护治理统一管理机制,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积极开展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加大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力度,加快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风险防控能力,科学、合理布局水位、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地下水监测分中心,建立形成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实现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开展地表水过度开发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区域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和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全面落实五禁决定,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巡查整治,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

专栏17: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

水资源保障工程:实施南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南营、西营、黄羊3座水库清淤工程,水库清淤量1018万立方米,进一步提高供水和调水保障能力。

水土保持网络监控工程:在黄羊、南营和西营水库上游及东北沙漠地带建设地面定位监测点和监测网络信息系统4个,实现对全区水土流失及其综合防治的动态监测、预防和定期公告。

(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逐步建成体系完整、制度健全、设施完备、用水高效、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节水型社会,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根据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要求,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和统一调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持续深化水权制度改革,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强化水权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性控制措施,全区经济社会用水量控制到10.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3.53亿立方米。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提高节水标准。注重工业节水,提倡一水多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开发、节水器具设备研制,限制高耗水项目,实行污水总量控制,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5%,工业自备水源井计量设施运行率达到1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90立方米以内,控制排污企业达标排放,实行节水减排,确保功能区水质达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鼓励生活节水,升级改造农村人饮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降低管网漏损率;鼓励引导居民使用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实现自来水厂供水损失率控制在18%内,城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完善城乡排水系统,加快乡镇及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截污率和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培育完善水市场,搭建各级水权交易平台,促进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定节水激励政策,实行阶梯式水价、累进加价以及终端水价制度,形成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的水价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力推广高效农田和旱作农业技术,整区域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配套完善田间量水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地表水达到0.58、地下水达到0.85。加快推进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达到90%以上。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水增收双赢。

)健全完善现代沙产业模式。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创新沙漠承包治理机制。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推进治沙林承包治理经营,积极开展梭梭接种肉苁蓉、黑枸杞、甘草、板蓝根、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拓展脱贫致富领域。推广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建设荣华新村、红水河东岸移民安置点沙区新村镇。加快推行工业治沙、养殖治沙新模式,建成亿利资源集团、荣华公司、甘肃建投治沙项目。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依托特色林果产业建设、药材开发与精深加工、沙漠光伏能源、沙漠沙料建材和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等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产业格局。

专栏18:现代沙产业项目

甘肃腾格里绿土地科技有限公司凉州区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底前完成沙漠生态治理60万亩,其中:防护林体系46万亩,沙生植物园、婚庆园、生态庄园建设等14万亩,总投资25.64亿元。

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沙漠综合治理项目:在腾格里沙漠南缘九墩滩,建立集荒漠植物科研、教学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治沙实验基地。主要建设综合办公楼、育苗基地、配套维修车间及试验场地,工程治沙8.3万亩,总投资1.5亿元。

荣华公司沙漠综合治理项目:治沙造林60万亩,完成投资6亿元。

龙头企业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八十里大沙漠实施草方格压沙工程,种植梭梭、肉苁蓉5万亩,总投资2800万元。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推动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依托,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工程。加快黄羊工业园区和青岛啤酒武威分公司、黄羊河集团等企业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实现园区节能、节水、节材、能量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主动控制碳排放,争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大力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农业种植养殖废弃物再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重点工程,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循环性农业产业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和建材,强化餐厨废弃物管理,推进餐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分开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专栏19: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黄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链延伸与补链项目:建设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公共服务等项目,总投资16.32亿元。

武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链延伸与补链关键项目: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液体经济、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总投资21.6亿元。

    青岛啤酒武威分公司异地搬迁二期扩建项目:20万千升/年全新配套设备,基础及公用设施按60万千升/年配套,采用不锈钢发酵罐、进口过滤系统、双端洗瓶机、国产纯生装酒机,具备生产瓶装纯生啤酒的条件,总投资3.3亿元。

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马铃薯雪花粉、薯渣蛋白饲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年产10000吨马铃薯雪花粉、年产60000吨薯渣蛋白饲料生产线,新增设备84 (),其中引进设备56 (),总投资1.69亿元。

武威天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红枣、枸杞、皇冠梨加工生产线及红枣、葵花籽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年加工3000吨红枣、2000吨枸杞、5000吨皇冠梨生产线,同时充分利用红枣和葵花籽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枣核和葵花籽皮等废弃物,建成年产5000吨羊饲料生产线,总投资5290万元。

武威创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医药生产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省药物碱厂、普安药业生产废渣、园区周边规模养殖场粪便,建设年加工生产25000吨葡萄、花卉、玉米等专用高效微生物有机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武威鑫裕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废旧轮胎再生利用项目(二期):建设年回收处理30000吨废旧轮胎、生产15000吨再生胶、生产5000吨胶管、抗震胶垫等橡胶制品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

甘肃金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蔬保鲜贮运及饮品加工运销建设项目(二期):新建果汁压榨车间、果汁恒温冷储车间、果渣综合利用车间及其它附属设施。新建鲜果分拣生产线、榨汁生产线,购置制冷生产设备,形成年加工20000吨果汁原浆生产能力,总投资5492万元。

植物纤维餐具开发项目:新建全降解植物纤维高档餐具生产线3条,年加工利用玉米芯、秸秆2500吨,生产4000万套全降解植物纤维餐具,总投资4000万元。

农产品、食品质量研究检测平台及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建设农产品、食品质量研究检测平台、园区中小企业产业孵化中心,修建标准孵化厂房20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水电等基础设施,总投资5548万元。

 

 

 

 

 

 

 

 

 

 

 

 

 

 

 

 

 

 

 

 

 

 

 

 

 

 

 

 

 

 

 

 

 

(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严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实现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区域建设垃圾填埋场,实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环境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确保各类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强化环保执法,健全环境监管体制,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规定要求,主要河流水质保持稳定,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专栏20:环境保护治理重点项目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保护项目:完成杂木河渠首、西营河渠首、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分保护区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建设防护隔离及截污设施,搬迁保护区范围的污染企业,总投资8000万元。

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扩建黄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站,新建武威工业园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集中供热站,配套建设供热管网,取缔现有燃煤供热小散锅炉。

城南、城北热源厂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项目:2017底前完成980吨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总投资1.3亿元;建成城西集中供热项目,实现城西区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总投资7.5亿元;建成2×350兆瓦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及集中供热配套管网2×95.73公里,实现主城区及城东区、武南镇集中供热面积2100万平方米,总投资5.9亿元;2017年底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配套建设高标准供热调度中心,实现全自动信息化监控。

农村社区供热锅炉提标改造项目:2017年底前完成全区新型农村社区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提标改造,总投资3000万元。

工业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和提标改造项目:2017年底前完成天然气门站建设和天然气输气管网铺设,天然气管网可覆盖区域的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清洁能源(天然气),未覆盖区域工业锅炉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提标改造,总投资5.5亿元。

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19年底前淘汰注册营运的黄标货车1633辆,淘汰黄标和老旧注册营运的客车300辆,总投资3479万元。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成400个规模养猪场60000立方米化粪池、24000平方米干粪堆积发酵场和配套管网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在畜禽养殖场(小区)集中区,建设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资源化利用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有机肥、生物有机肥2万吨/年生产厂1个;建设10个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成10000立方厌氧发酵罐、5000立方储气罐及脱硫净化、管网配套设施。

大型沼气工程项目:2018年底前建成日处理畜禽粪便50吨以上大型沼气工程10处及配套输气管网,总投资8000万元。

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末端处理工艺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项目:2017年底前在现有土建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的6MBR膜池改造成好氧池2格和斜管沉淀池4格,同时增设斜管填料、纤维转盘过滤器、加药装置,并在纤维过滤器前置絮凝反应池,新建中水回用管网3.4公里,总投资5600万元。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建成10000/日的污水处理厂1座和60公里配套污水管网,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2.4万吨/日中水回用及54公里管网工程,总投资8700万元。

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项目:建成1200平方米监测业务用房,配备监测设备仪器、执法装备和移动执法系统,总投资740万元。

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武威工业园区、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合理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建设工业园区专用供水体系。

全民环境教育及环境科普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处全民环境教育基地,对全区重点中小学在校学生开展环境科普教育,总投资1300万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新建青贮池100万立方米,购置加工机械1200台(套);实施白色污染治理工程,分片建设废旧塑料、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点。

八、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

持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抓脱贫、美环境,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扩量增效。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产业扩量增效,全面推广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一体化、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下双模式,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的跟踪研究,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引进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加强设施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和特色林果业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主体生产模式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20年,设施农牧业达到50万亩、户均3亩、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特色林果业达到100万亩,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农民可支配收入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温室种植业。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着力打造设施蔬菜产业优势集聚区,中坝、高坝、金羊、金沙等城郊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精细蔬菜,在新、特、稀上求突破;羊下坝、下双、四坝、双城、洪祥、永昌、发放、大柳等乡镇,重点发展外向型蔬菜,在出口创汇上见效益;清水、清源、长城、吴家井、武南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瓜果,在提质增效上求实效;古城、松树、永丰、谢河等沿山冷凉灌区乡镇,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张义镇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参果,在提升品质上拓市场。加大工厂化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提高新品种繁育推广和优质种苗供应能力,优良品种推广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控制、自动化智能设施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日光温室综合效益。到2020 年,设施瓜菜产区标准化生产实现全覆盖,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建成智能化示范园区9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84 万吨以上,把凉州区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生产供应基地。

设施畜牧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稳定发展猪鸡生产,适度发展特种养殖,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建设,以谢河登峰、大柳鸿翔等198个肉牛养殖场(小区)为核心,辐射带动谢河、清源、大柳等20个乡镇,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依托凉州黑牛公司和吴家井玉霖养殖场,加快万头黑牛养殖基地建设;依托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4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以和平瑞达、武南金谷丰等8个奶牛养殖场(小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和平、武南等6个乡镇,建设优质奶源生产基地。以永丰万科湖羊、高坝海之华等434个肉羊养殖场(小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永丰、高坝、清源等9个乡镇,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以柏树亿家禾、长城斗牛、黄羊星火等370个生猪养殖场(小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柏树、长城、黄羊等21个乡镇,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高坝金凤凰、发放淑香等43个蛋肉鸡养殖场为核心,辐射带动中坝、羊下坝等5个乡镇,建设优质蛋肉鸡生产基地。以荣华乳业、武威天祥、顶乐伊禾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在黄羊工业园区、武威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推进甜高粱、玉米等秸秆饲料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信息化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禽出栏率和产品品质。积极打造凉州黑牛、凉州羊羔肉、凉州白猪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生态畜牧特色品牌,努力创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到2020 年,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240个,总数达到1400个以上,畜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45%以上。

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形成北部沿沙区酿造葡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皇冠梨、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和以金色大道、G30G569、金武高速、天颐大道等主干线两侧向外拓展300米的特色林果产业带。深入开展规范管理专项行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一批区级示范基地、乡镇级示范园、村级示范点,扶持一批示范村、示范户。积极开展特色林果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林果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质量监控,着力打造凉州皇冠梨凉州酿造葡萄凉州红提葡萄凉州薄皮露仁核桃等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林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建立3-5家果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促进产加销有效对接。加强果品冷链体系建设,拓展销售渠道,提升果品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区建成特色林果1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外销120万吨。

(二)培育发展甜高粱全产业链。毫不动摇地推进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荣华集团为依托,应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建成育苗中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发展万亩甜高粱种植基地,到2020年达到50万亩以上。集聚科研开发、创新项目孵化、高新企业等要素,建设甜高粱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甜高粱加工企业,建设一批饲料加工、收贮机械及生物质能、聚乳酸等深加工项目,健全甜高粱产品销售体系,延长产业链,形成品种培育、栽培种植、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开发、青贮饲料利用、收获机械研发和工业化开发利用等甜高粱全产业链,建成全省甜高粱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三)壮大出口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强化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管,建成覆盖全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基地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备案率达到100%。推进标准化生产,主打祁连山农产品品牌,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认定全覆盖,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出口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着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健全完善现代营销模式。大力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实施一批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和冷链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形成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加强与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销售渠道,巩固扩大新疆、内蒙、青海等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实现农产品批量出口创汇,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五)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甜高粱等产业技术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检测等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良种化、信息化水平。健全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为核心、区乡农技人员为主力、农民技术员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强化跟踪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市场供求、农业技术、法律政策等内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投入、产出品监管与准入准出,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与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农产品质量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加快发展绿色清洁标准化生产,大幅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出口标准农产品比重,力争打造特色农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品牌3-5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5个以上,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加强农业投入品治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六)培育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完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示范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创建,完善合作社管理运行机制,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培育在主板上市的大型行业领军企业1-2家、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合作社500家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40%以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55%以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兴办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专栏21:现代农业发展工程

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新建设施农牧业1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8万亩,养殖暖棚7.2万亩。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一村一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40个,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

智能化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扩大下双园区,提升现有园区,新建产业园区,到2016年,下双、羊下坝等9个日光温室示范园区良种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全覆盖,面积达到2万亩。到2018年,覆盖面达到90%,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特色林果扩量增效工程:新建特色林果25万亩,建立区级万亩示范基地10个、乡镇级千亩示范园20个。开展抚育管护措施,集成推广早产丰产技术,亩均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完成凉州皇冠梨凉州核桃地理标志认证审定,提高市场占有率。    

林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工程:引进培育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企业3-5家,林果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建设一批贮藏保鲜库,贮藏保鲜能力达到160万吨以上;建成大型干鲜果品批发市场2个,加快推进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配套自动化播种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苗质量,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到2020年,引进推广日光温室专用品种50个,全区年生产集约化种苗2亿株以上;改建种牛场1个、黄牛冻配点100个;改建种公猪站3个、猪人工授精点50个;新建种羊场10个、绵羊改良点100个。

黑牛标准化养殖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发展万头黑牛生态循环养殖基地,改扩建牛舍1020000平方米,新建饲料库房21000平方米,新建草料棚42000平方米,购置饲料加工设备1套;新建粪污堆积发酵场2000平方米;引进黑牛冻精40000支、黑牛5000头;建设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一条。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合作社50个,每个合作社防控面积达1万亩,防治率95%以上;建设25个百亩设施蔬菜绿色防空技术示范基地,重点开展诱杀、农业、品种、生物防治技术等试验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诱杀、蓝板诱杀、生物农药、天敌诱集、天敌释放、抗病品种筛选、农作物健生栽培、农业防治等技术;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新建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场3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实施农业标准制修订5年行动计划,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力争5年内全区重点产业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推行生产记录台账制度,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推行,力争5年内实现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推进品牌化生产,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力争5年内80%的农产品实现可追溯。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互联网+”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完善区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农业基础数据库、远程视频会诊系统、“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短信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农技推广云平台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443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在日光温室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系统,实现智能温控、在线会诊、在线体验、信息发布、销售跟踪、质量追溯全程管理。

耕地深耕作业实施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每年完成深松整地面积50万亩以上,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水平。

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建设青贮玉米、紫花苜蓿和甜高粱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建设草种加工厂3个;种植紫花苜蓿18万亩、青贮专用玉米14万亩、饲用甜高粱50万亩,购置耕种、收获大型农机具200();新建青贮池140万立方米、储草棚10万平方米、草料库10万平方米,购置加工机具1200台(套);建设草产品加工企业17个,建设秸秆饲料加工点800个,培育草产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6个。

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工程: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相关技术,分区域建设2-3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初级加工厂,建设20个尾菜集中加工处理利用点,建设2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站。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总资产规模1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在主板上市的大型行业领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培育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相应的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农民人均收入2倍以上的家庭农场100个。创建工商注册成员数100人以上,三会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入社成员收入比当年同类型农户收入高25%以上示范合作社40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九、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快构筑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区二环路两公里范围之外规划建设煤炭、建材、农机、农产品、粮油、汽贸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建成金城奥莱建材广场、武威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西北五征汽贸城、西部现代农业城、海南华人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一批重点专业市场。对城区内影响环境、堵塞交通的建材、农机、粮油、农产品、二手车等市场,逐步规范进入新建专业市场。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带动提升老城区商业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商务功能区,促进商业集群集聚发展。根据城乡消费需求,在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农村集镇等人口聚集区规划建设一批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门类、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到2020年完成改造提升市场10个,整合撤并市场9个,新建市场30个,城乡便民市场实现全覆盖。

专栏22:城乡市场建设工程

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重点改造天马市场、再就业市场、凉州市场、新西凉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档次和水平。

市场搬迁改造工程:逐步分流整改城区内原有的中小型批发市场,保留IT、通讯产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社区生活服务等市场。重点撤并火车站沿线钢材市场、二环南路钢材市场、南关中路汽车市场、华星农机市场、蔡庄家具市场等市场。

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在城区二环路外,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市场现状,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专业市场。加快建设金城奥莱建材广场、武威建隆物资市场、西北五征汽车城、武威昊天农产品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西部现代农业城等专业市场。

便民市场建设工程:按照城乡市场体系三个全覆盖要求,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便民市场,2016年建成便民市场3个,力争在2017年实现便民市场在全区城市居民聚集区及重点乡镇全覆盖。

市场清理规范工程:科学规划新建市场的规模和功能,清理规范城区内临时性的钢材、农机具、农资、木材、煤炭、废品市场到新建市场集中经营。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交通网络为基础,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牵引,加快推进武威铁路物流中心、武威公铁联运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大力提升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金沙物流园等运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构筑与周边省、市对接的物流大通道,建设西部物流中心集散地。推进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提升商贸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大型商场、连锁超市,改造提升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商品配送中心,鼓励支持快递企业在农村集镇、新型农村社区布设物流配送网点,构建安全、便捷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城乡商业新网络。

专栏23:现代物流业建设工程

物流园区项目:提升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昊天农产品批发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运营管理水平;建设武威铁路物流中心、甘肃中欧国际物流多式联运集装箱中心站、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国际物流园、武威公铁联运物流园、武威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武威西部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凉州区粮油现代物流园、武威市金沙物流园二期工程、国药控股武威有限公司现代物流中心、武威万嘉国际仓储物流、甘肃亚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保税仓库保税气调库,构筑物流大通道。

城市配送物流工程: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蔬菜、日用消费品、图书、建材、鲜活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培育专业商贸物流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整合商贸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提高运转效率。支持和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配送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农村物流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集贸市场、社区超市、村级农家店,形成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农资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流通三大服务网络,努力构建连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三)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强化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建立区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依托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京东·中国特产武威馆,配套物流配送和实体店,创新行业运营、企业管理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武威特产网上行促销工程,支持网店发展,培育网络品牌,积极推介凉州特色名优产品。大力发展快递业务,完善区乡村三级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文化体育、旅游营销、医药配送、网上供销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加工、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农业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5%。到2020 年,全区网店数量达到3000 家以上,电子商务企业达到300 家以上,培育年交易额百万元以上电子商务企业30 家,千万元以上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到90%以上。 

专栏24: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工程:着力实施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工程,加快电商运营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电商运营服务水平。建设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电商服务点,鼓励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公司和电商企业在乡镇、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建立区、乡镇、村电商网点+物流配送+网货产品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实现三有一能,到2020年,网络交易额增长35%以上。重点向交通、教育、食药、医保四大行业实施互联网+”信息化试点项目。其中:交通行业主要实施北斗导航武威出租车调度项目武威营运车辆二级维护智能监管项目;教育行业主要实施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项目;食药行业主要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互联网技术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医保行业主要实施互联网+新农合医疗项目、凉州医院APP客户端,建设惠民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发送相关医保信息,免费为特殊人群及参合农户赠送含免费话费的信息卡,由参合农户自愿领取、自主使用,完成投资1.6亿元以上。

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建立特色优势产品产销信息网上发布体系,组织特色产品生产经销商入驻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资和农产品高效流通。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优势,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础网络全覆盖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设计,对通信铁塔进行建设及改造共享,完成投资3亿元以上。

光纤到户(FTTH)建设工程:完成城区及重要集镇的光纤到户(FTTH)改造、分光器端口、LTE FDD基站建设,网络覆盖率达到83%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

(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质升级传统消费,扩大家电、汽车、家具等重点商品消费。着力培育新兴消费,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型消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文化消费,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汽车、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深度融合的电子信息消费,扶持发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绿色消费,引导发展体现个性特征的时尚消费,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电路气信息等农村消费。加快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促进城市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开展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鼓励发展信用消费。大力倡导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机遇,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交通、水利、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构建完善交通路网。扎实推进“6873”交通突破行动,构建公路、铁路、民航、城市交通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全力保障G569北仙高速公路、干武铁路新增二线、兰张铁路三四线等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争取实施兰新铁路一二线武南至新疆段重装货运能力提升工程,建成武威通用机场,争取建设武威支线机场、武威通用机场至保税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全力实施区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和通园(景)区、通社区路网改善工程,彻底消除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重点建设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连接线公路—S588高坝镇牛家花园至祁连(凉州段)公路、S587南营水库至旦马(凉州段)公路、S316金色大道至白塔寺景区公路、刘畦至黄羊公路、S586哈溪至毛藏至凉州区高坝公路(凉州段)、S315线凉州区至古浪公路项目(凉州段)、S315线景泰-山丹公路武威至金昌段公路、S308杜寨柯-永昌公路黄羊至金山段。强化与周边县区区际联通,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2020年实现区域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省市际出口道路畅通,农村公路区域成网、连接干线、互连互通,提升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

专栏25: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武威通用机场、支线机场建设项目:新建武威凉州一类通用机场,建设跑道、航站楼、站坪、连络道、工作区、飞行员培训等设施。新建飞行区为4C级的民用机场,总投资5.8亿元。新建沙漠公园三类通用机场。

干塘至武威南铁路线增建二线建设项目:东起宁夏中卫干塘镇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甘肃省景泰县、古浪县西,终点至凉州区武南镇,线路全长167.6公里,总投资36.68亿元,其中武威境内长97.75公里,总投资20.24亿元。

兰张铁路三四线:凉州区段线路途经黄羊镇、河东乡、武南镇、高坝镇、发放镇、中坝镇、羊下坝镇、永昌镇、洪祥镇、丰乐镇10个乡镇,线路长约63公里。在金色大道与天颐大道交汇处设立武威东站,车站总规模按37线设置。

G569线北山(蒙甘界)至仙米寺(甘青界)高速公路(凉州段)建设项目:起点民勤北山(蒙甘界),途经民勤县、凉州区,终点仙米寺(甘青界)与青海省规划的G569线连接,全长352.2公里,其中,凉州区段92.3公里(主线长77.3公里,绕城连接线长15公里),总投资54亿元

S586哈溪至毛藏至高坝镇公路(凉州段)建设项目:起点天祝县哈溪镇,途经毛藏水库、杂木河渠首、古城镇、韩佐乡、高坝镇,终点与G312线相接,公路全长2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1亿元。

S315线凉州区至古浪二级公路(凉州段)建设项目:起点天马湖,途经高坝镇、清水镇、清源镇、荣华集团、长城乡,终点与S315线凉州区至古浪公路项目(古浪段)相接,总里程42公里,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总投资1.68亿元。

    S315线景泰-山丹公路武威至金昌段公路建设项目:S315景泰-山丹公路武威至金昌段公路起点武威市区与二环北路相接,途经金羊镇、永昌镇、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双城镇,终点北沙河桥,全长28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设置完善的防护排水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总投资1.4亿元。

    S308杜寨柯-永昌公路黄羊至金山段建设项目:总里程88.5公里,起点黄羊镇,途经谢河、古城、韩佐、新华、高坝、和平、金塔、柏树、松树、怀安、永丰、西营、康宁、丰乐等乡镇,终点至金山乡,与永昌县南坝乡接壤,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全幅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护排水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完成投资8.03亿元。

武威机场至保税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起点清源镇刘家庄,与荣华大道相交,途经东河乡、河东镇、黄羊镇,终点于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与S316线金色大道相接,全长38公里,总投资19亿元。

武威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连接线公路—S588高坝镇牛家花园至祁连(凉州段)、S587南营水库至旦马(凉州段)公路建设项目:全长28.97公里,其中,S588高坝牛家花园至祁连(凉州段)公路长22.2公里,起点高坝镇牛家花园与G312线相接,途经新华乡、南营水库,终点与天祝段相接;支线S587南营水库至旦马(凉州段)公路长6.76公里,起点南营水库与S588线相接,终点与天祝段相接,全线按一级半幅公路标准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护排水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总投资3.9亿元。

武威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白塔寺景区)连接公路—S316金色大道至白塔寺景区公路建设项目:S316金色大道至白塔寺景区公路长13公里,起点金色大道,途经武南镇、天马大道,终点至白塔寺景区,全线按一级半幅公路标准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护排水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总投资1.04亿元。

刘畦至黄羊公路建设项目:起点高坝镇刘畦村,经武南镇、东河乡、河东镇,终点至黄羊镇,全长38公里,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总投资4560万元。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全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建成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武威工业园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供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重点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改造干支管网和供水厂水质监测、水处理设备,对已建供水厂进行联网改造、水源互备,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饮水质量,农村自来水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推进城镇供排水管网向武威工业园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平镇、金羊镇、怀安乡、高坝镇等农村新型社区延伸,建立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排水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实施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改建干支渠道23.2公里,铺设骨干管网200公里,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构建增产增效的农田水利体系。建成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凉州区工程段灌溉供水工程,实施杂木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网络监控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对全区水土流失有效防控,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全面推进石羊河干流、金塔河、黄羊河中小河流治理和沿山区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新建加固堤防82公里,治理山洪沟道125公里,建立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

专栏26: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区域供水工程:实施景电三期向武威调水工程,争取凉州区受水2亿立方米以上;建成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实施南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西营、南营、黄羊三座水库清淤工程。建成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黄羊土门组团(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供水工程,建设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供水工程。

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张义镇精准扶贫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饮水安全供水工程。

农田水利保障工程:施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完成全区机电井及配套设施更新改造。

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石羊河凉州区松涛寺测水断面红水河入河口段防洪治理工程、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杂木河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山洪沟道治理工程,实施西营河北沙河段防洪治理工程、金塔河渠首连霍高速公路桥段防洪治理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工业园区防洪工程。

水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一批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和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有序开展祁连山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凉州区境内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汉能大林带灌溉供水工程。

(三)强化电力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建成金太阳新能源、邓马营湖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优化电网结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项目,新建清源110千伏和西营35 千伏变电站,扩建皇台、谢河变电站,改造大河、高沟变电站;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以下输电线路205公里,配套完善配变设施,到2020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新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农村社区和设施农牧业基地供电保障能力。

专栏27:电力设施建设工程

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加快建设润峰100兆瓦等6个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升压汇集站和送出工程。

 调峰火电工程:建设甘电投武威2×35万千瓦热电联产、中电投黄羊2×100万千瓦火电、亿利集团微煤雾化热电联产项目。

 电网改造工程:实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电力输送及电网建设工程:新建清源110千伏和西营35 千伏变电站2 座,扩建改造皇台、谢河2110千伏变电站;改造35 千伏大河、高沟等3座变电站。新建西营、清源(长城)、双城、古城等835 千伏线路,新建(改造) 10 千伏线路69 公里,0. 4 千伏线路136公里,架设配变161 台,装配户表6340 块。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大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网络升级,提高通信网络覆盖率,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区域全覆盖。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在业务部署、移动支付、智能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城市部件自动识别感知水平,建成管理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乡规划、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秩序等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等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5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12Mbps,其中中心城区达到50Mbps,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达到700吉比特每秒(Gbps)。4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15万户,LTE实现规模商用。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9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强区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凉州项目区建设为平台,保护文化祖业、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落实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推广道德讲堂、道德红黑榜,消除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园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扶持优秀文化精品创作。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古长城文化遗址、旱滩坡汉文化遗址、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和古钟楼、鸠摩罗什寺等文化遗产,攻鼓子、凉州贤孝、凉州宝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实施历史再现工程,突出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五凉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集丝绸之路精品陈列、文物及遗址展示、典籍文物馆藏、民俗工艺传承、私人收藏为一体的天马故乡·葡萄酒城文化旅游类名城博物馆;推进以乡村古建筑、古遗址为重点的民俗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再现历史文化风貌。新建科技馆,改造提升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加快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村一场、农家书屋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培育体育运动市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专栏28:公共文化设施项目

博物馆建设项目:建设文物展厅、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等设施,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

影剧院建设项目:建设5000平方米影剧院及配套设施,总投资3000万元。

酒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以白酒、红酒、果酒等凉州酒的发展历史,结合当地酒产品展示,规划建设酒文化博览园,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20亿元。

《天马传奇》舞剧及动漫创作项目:制作完成文学脚本、舞剧编排、动漫创作等,总投资8000万元。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罗什寺、海藏寺、长城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实施金刚亥母寺考古挖掘保护、长城抢险加固三期工程等古建筑、遗址保护工程,开展发掘、清理、研究、维护工作,安装安防、消防等设施;加大凉州贤孝、攻鼓子、凉州宝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总投资2.3亿元。

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区级体育馆、体育场及配套设施,新建九墩、金山、下双、清水、金羊、东河、和平、永丰、四坝、古城、五和、松树、大柳、金塔、柏树、九墩滩指挥部17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256个村级体育场及配套设施,实现村级体育场全覆盖,总投资1.3亿元。

凉州区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建成覆盖全区各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的无线应急广播减灾预警传输网,总投资2000万元。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武威西域主题文化体验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形成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文化新业态。提升铜奔马复制、皮影、花灯等传统工艺,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向特色文化产品转化。加快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和民俗民间工艺品加工等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引导和扩大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科技、旅游、物流、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四)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建设,建成武威雷台文化产业园、武威文庙及历史街区、大云寺及古钟楼历史街区、罗什寺及历史街区等重点项目,改造提升天梯山、白塔寺等景点,开发建设滑雪滑沙、养生保健、温泉度假等新型旅游项目,建成一批精品景点和特色景区,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强化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宾馆、购物、厕所、公交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形成凉州历史文化游、葡萄酒特色文化游、沙漠生态观光游、现代农业休闲游、红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金色大道沿线皇冠梨长廊,申报举办国家级梨花节,丰富拓展乡村旅游。以中国葡萄酒城葡萄美酒节为平台,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扩大天马故乡·葡萄酒城美誉度和影响力,积极参与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

专栏29: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建设项目:建设文化遗产博览、影视、游戏动漫和游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设星级酒店、演员公寓、明星楼、动漫楼、名编名导楼、入园文创企业办公楼、各类文创专业人才住房、影视动漫培训学校等,总投资40亿元。

    武威西域主题文化体验园建设项目:建设大型西域主题文化娱乐园、民族风情园、水上娱乐园、购物城、地方特色文化街、游客中心、主题酒店、五星级酒店等项目,总投资30亿元。

    武威天马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水上乐园、购物中心、儿童游乐中心、院线、商业小镇、游客中心、公寓、住宅等,总投资20亿元。打造西北最大的海洋娱乐主题综合体和大型主题体验性娱乐综合体。

    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开发建设以温泉疗养、老年公寓、温泉洗浴、滑雪场、水上漂流等为主的温泉渡假村,总投资7亿元。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以西夏文化、马踏飞燕文化、文庙、罗什寺、古钟楼等核心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为方向,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风格各异、相互依托的复合型旅游景区,总投资20亿元。

    旅游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对文庙、罗什寺、凉州植物园、西郊公园、海藏公园、天梯山石窟、白塔寺等旅游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位,总投资5亿元。

莫高·中国葡萄酒酒堡建设项目:依托莫高高端葡萄酒生产线,建设会展中心、葡萄基地、莫高酒城小镇、葡萄酒文化街区、休闲街区、养生街区、度假街区,总投资1亿元。

武威塔儿湾祁连冰雪嘉年华建设项目:完善滑雪雪道、滑冰场地、拓展训练、跑马场地、真人CS场地、儿童乐园场地、射箭场地、接待大厅等设施设备,2016年底建设完成综合宾馆、4D影院、滑草场等配套项目,总投资2亿元。

    西路红军武威战斗遗址建设项目:建设革命英烈蜡像馆、西路红军珍贵史料展、红军故事画廊、多功能影视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厅。征集、复制、复原红军有关文物、史料等,运用蜡像、景观、幻影成像等现代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手段完成布展。修复李先念武威战斗指挥部,复制1936年底李先念同志在武威指挥西路军战斗的场景,总投资1亿元。

    武威天乙生态园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建设中心管理服务区、帐篷宿营区、拓展活动区、景观观赏区、房车露营区等五个功能区,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观光游乐园和自驾车营地,总投资2亿元。

    低空飞行观光旅游项目:依托武威通用机场,招商引资购买低空飞行器,开展空中游览凉州风景和大漠风光旅游活动,总投资1.5亿元。

大唐葡萄园建设项目:建设葡萄观光采摘区、葡萄酒文化展示区、葡萄酒加工体验品鉴区、葡萄酒主题度假设施等,打造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文化展示、观赏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葡萄生态园,总投资8000万元。

旅游房车营地建设项目:建设武威国际房车服务基地和房车露营地。

十二、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全区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全力促进创业就业。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发展促就业、创业促就业、转变观念促就业、综合施策促就业,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结合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就业容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全面落实扶持高校毕业生民生实事就业工程和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一万人成功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局面;实施劳动力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劳务输转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自主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促进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劳动仲裁,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创建平等就业市场;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五年内建成就业信息网络,新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4个。 

专栏30:创业就业工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全力推进双创工作,构建大众创业空间,力争到2020年争取将我区创建成为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形成15个市场化、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在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着力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孵化载体;依托凉州区职业中专,建设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依托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以产业上下游配套为重点,力争建成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创业创新示范园;力争每个园区建设1—2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区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青年达到7000人;每年通过创业创新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发挥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双业贷款作用,实现放贷30亿元以上。

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实施劳动力技能劳务品牌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两后生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劳动力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争取项目资金3000万元以上,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就业服务保障工程:新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4个,总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总投资约3400万元。其中2016年建成双城、丰乐、清源等10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总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新建城镇及农村社区服务站5个;推进凉州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试点建设项目。

(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城区新建扩建中小学8所,有效解决城区学校校舍不足、生均资源少、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向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2016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学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农村幼儿园建设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86%以上。实施武威一中迁建提升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充分发挥区职业中专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骨干带动作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特殊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和条件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水平。健全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使家庭困难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专栏31:教育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工程: 实施国家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布局调整后的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14 ,2020年,全区学前一年、两年、三年幼儿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96%86%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投资4.3亿元,在96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校舍10.67万平方米,配备中小学教学和生活设备,确保2016年全区实现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97%以上。实施城区中小学扩建项目,五年新扩建8所学校,新增学位12000个。改扩建皇台小学、窑沟小学;2016年秋季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和平街小学建成投用;2017年后,每年力争在城区新建一所学校。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47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校舍14.86万平方米,投资39442万元,确保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在农村71所中小学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470套,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

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工程:整合普通高中教育资源,2017年完成武威一中迁建工程,逐步实现高中教育向城区集中。将武威八中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武威三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调整开设新能源、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12大类22个专业;新建、改扩建电子商务、医学护理、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焊接技术等7个校内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职业学校专业与企业、行业无缝对接,合作企业达60家以上。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落实国培计划为抓手,有目的、有计划、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施教师培训三计划两工程,开展普惠性教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现场实践、校本研修、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整体提升。支持金钥匙导师团导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依托名师工作室、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等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成50个名师工作室,6个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德养成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各类专题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快校本教材开发、校外德育和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凉州地理、人文和历史特色的校本课程,强化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学校综合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学校精细化和人文化管理。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大对教育教学环节和质量的过程监控。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科研兴教工程: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和体系,选优配齐专兼职教研员,保障教科研经费,深化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创建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完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健全课题管理制度,加强省市级立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评估指导,推广优秀教科研成果。建成凉州区教科研网络资源库,开展专项培训1000人次。

教育信息化工程: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每个乡镇学区建设1间录播教室,全区集中建设微课网络社区,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7年,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 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三)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药分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分级诊疗,建立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格局。建成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建设武威职业学院直属医院门急诊、医技、住院楼及公寓楼项目和凉州医院业务综合大楼项目,继续实施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妇女病普查及妇女两癌筛查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凉州。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医疗领域有序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健康信息平台,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均等化水平和全民健康素养。

专栏32:医疗卫生能力建设

 

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建设:完成重离子装置大楼工程及以中医养生为特色的荣华颐养园建设,2016年进入临床运营。

医院提升工程:建设武威职业学院直属医院门急诊、医技、住院楼及公寓楼项目;实施凉州医院业务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到2018年建成以医疗业务为主、医技后勤为辅的综合业务楼,并配套建设辅助设施,新增病床400张;实施凉州三院儿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新增病床200张。

健康保障工程:实施上消化道癌、妇女两癌和慢性乙肝防控项目,通过对适龄人群进行上消化道癌、妇女两癌以及慢性乙肝普查,普及健康防治知识,开展规范干预与治疗,大幅度减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

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6年建成凉州医院成人急救中心重点专科项目,设置床位28张;2018年建成凉州三院妇产科薄弱专科项目,设置床位60张。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018年建成宣武街和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业务用房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设置病床50张。

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实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职工周转宿舍及垃圾、污水、配电、院内环境等辅助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专项资金实施中医能力提升项目,每年改扩建2-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继续加大全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200所,实现全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解机制,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严格执行国家最低工资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确定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形成工资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逐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稳步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地区附加津贴政策,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增长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大力扶持创业,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居民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支配财富,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生财转变,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20年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调整和稳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经办政策和经办管理,稳步提高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加大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卡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卡全覆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发挥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托底作用;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实现跨省异地结算医疗费。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福利由传统补缺向适度普惠升级,加快实施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和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扶贫开发、慈善服务、志愿服务制度间的衔接配套,建成凉州区综合福利院,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专栏33:民生服务项目

武威市幸业养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养老公寓32幢,完成医疗康复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附属工程,设置床位1634,总投资5.6亿元。

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黄羊镇、金塔乡、双城镇、张义镇4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上下水管网、集中供暖、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总投资6540万元。

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建设30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休息室、保健医疗室、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共36000平方米,总投资3900万元。

城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东关街、火车站街、宣武街、宣武街姑藏社区、荣华街惠泽社区等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3400万元。

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救灾仓库3栋,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5990万元。

十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市委改革21落地,到2020年,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效。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围绕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增加有效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放松供给约束,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取消更多行政管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落实税收改革措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解除对人口和劳动、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等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二)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方式,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牧业产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集体收益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到2020年基本建立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创建示范社和家庭农场500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深化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考评激励机制,将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激发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探索建立培育培训制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考核评估,培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占农户总户数的10%。健全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深化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改革,健全完善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林地林木确权面积达到60万亩,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推行农业政策保险,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保险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以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提升非公经济质量效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十大工程,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制度环境。全面落实公平市场准入、公平资源配置、拓展投资领域、支持自主创新等改革措施,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从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人才支撑、优化投资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增强帮扶实效、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提高服务实效,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清理和废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加快建设区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市级窗口平台、产业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盈利能力,多渠道、多领域培育市场主体,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非公经济合法权益。到2020年,全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345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

(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法》,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全口径预决算。全面推行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基本、补短板、守底线,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建立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政府财力统筹。加强财政资金拨付时效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提高国库资金收支运行效率。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体制,积极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财政引导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奖励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发展。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进程,按照政策要求做好各项税收制度改革的前期准备和配套工作。全面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区域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融资租赁等各类新兴金融业态和组织。加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吸引金融资本,鼓励国有控股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在凉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在乡村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发展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扩大金融服务网点,到2017年底,实现金融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盖。鼓励农民合作组织、致富能人通过入股方式创建村镇银行,2020年,设立2-3家村镇银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资金互助社。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有效供给不足的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或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到2020年培育发展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企业25家以上。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金融机构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资、独资、参股、特许经营、PPP等方式参与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及营运。创新保险与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农业、养老、健康、信用等保险服务。强化保险功能,推进银保合作、保单质押,增加信贷供应主体。建立中小企业、众创项目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推行重点产业财政贴息支撑政策,分散信贷风险。健全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企业主管部门加大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规下企业的定向培育和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上规入库。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加快诚信凉州建设。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人员为主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科技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和自主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鼓励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争取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推进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管好用活土地资源。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禁基本农田非农化,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促进耕地质量数量双提升。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市场化、制度化,统筹利用城乡土地,建立城乡用地一体化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土地产权体系。全面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评价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落实土地招拍挂制度,建立健全土地资产收购、储备、开发管理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宅基地复垦,加大低效闲置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置换城市(镇)建设用地指标。鼓励治理保护、科学利用沙漠,深入推进戈壁、沙漠、荒滩及废弃地等土地开发利用。创新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建设用地需求,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18年前全面构建并运行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各类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

(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理清政府市场边界,依法高效履行职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建立完善政府部门行政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制度,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推进政府向提供公共服务方向转型。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入开展先照后证改革,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承接落实省市下放的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监督制约和风险防控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提高政府执行力。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分级负责的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配合制约机制,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进程。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建设和谐凉州

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倒查机制,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推进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保证公正司法,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以及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纪律规定。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构建阳光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水平,加快建设平安凉州。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整合、改造、升级现有视频监控系统资源,实现全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健全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整治,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稳定。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成长,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推进国防教育、气象、统计、地方志、人防、消防、外事侨务、档案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强化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平台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强化道路安全、消防安全监管,消除农村安全隐患。加强基层安全工作力量,健全基层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灾害应急救助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发挥规划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评估等制度保障,全力推动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强化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本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先锋引领行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4883”主体责任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激发全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引擎,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创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的决策机制,营造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活民间资本。按照公平竞争、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增强推动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理念,完善更加灵活、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发现评价、引进流动、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的人才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财务支配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鼓励支持优秀人才通过定期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支持企业成为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全社会营造重才、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强化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坚持把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法,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实施和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投资稳步增长。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充实完善动态项目库,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引进一批、建成一批的发展局面。继续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围绕产业链经济,精准招商,引进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协调机制,提高项目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项目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五、突出纲要引领和统筹衔接

 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认真编制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特别是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完善科学高效、协调统一、运行畅通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全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舆论宣传,及时发布信息、推广工作经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各方共识,营造全面推进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