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凉州区规划纲要>凉州区“十四五”规划
索引号 公开方式 发布机构
11622301013931840Y/2023-34912 主动公开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凉州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
目标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06-05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工业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2021415


 

 

 

 

 

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1122日武威市凉州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时代发展特征,立足凉州区发展实际,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准确研判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挑战,科学编制实施《凉州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全区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纲要》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未来五年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奋斗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统领今后五年、展望203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二、主要制约因素 17

三、主要发展机遇 18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五、重大标志性工程

六、2035远景展望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壮大现代农业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体

二、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美丽宜居凉州

(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厉行节能减排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一)构建一核多点的总体发展布局

(二)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示范区

(三)推进实施特色小镇建设

(四)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谋划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通达能力

(三)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95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三)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全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

(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9

(四)着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十、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

(一)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凉州

(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120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 122

三、优化发展环境

四、强化规划实施

五、加强监督评估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是承接十三五发展良好态势的需要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重大政策的具体体现。全面总结十三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区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全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谋划全区十四五宏伟蓝图的重要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凉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方面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大区、文化旅游名区,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凉州,全区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生态持续好转、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开启凉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做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524.254.3调整到了2020年的25.4:17.6:57全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36.0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35.11亿元,年均增长4.8%。人均生产总值33646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0276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9年由负转正,2020增长19.66%,比十二五末(13.08%)提升6.5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6.1亿元,年均增长7.5%,较十二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5亿元,年均增长5.9%;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12亿元,年均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32元,是十二五22885元)的1.4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3元,是十二五11178元)的1.47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90.59亿元、542.83亿元,是十二五1.36倍、1.29倍,分别年均增长6.2%5.2%

——产业发展呈现新格局。立足全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加快发展牛羊猪菜果菌薯药草十大产业及肉鸽产业。引进实施了伊利乳业、优然牧业、牧原生猪、德青源金鸡、海升水果胡萝卜、嘉禾佳酱菜、众兴菌业、顶乐牛业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牛、羊、鸡、猪存栏及设施瓜菜产量居全省前列,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1个。凉州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伊利、嘉禾佳、金世泰等项目建成投产,青啤、达利、红太阳、普安药业等企业增线扩能,皇台酒业恢复生产经营并成功复市金太阳”“新能源二园合并凉州工业园区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生态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六大产业园建成投运。全区冷藏保鲜库容累计达到35.5万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备案企业累计达到188家,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06亿元。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制定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特色旅游镇村及田园综合体规划,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等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西营镇五沟村等6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凉州区成功创建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旅游接待人数5640.31万人次,年均增长8.02%;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4.4亿元,年均增长4.95%

——基础设施再上新水平。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14亿元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健全,金武高速、S316线S308线等公路建成通车,民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开工建设。累计建设农村公路1714公里,总里程达到3960公里,路网密度由2015年的69.77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所有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重大水利工程有序实施,建成杂木毛藏水库,完成南营水库除险加固、金塔河西营河黄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凉州城区第二水源地(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开工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7%,城区污水处理率97.4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94.87%,自来水普及率94.33%,凉州区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率达到32%,天然气入户覆盖率达93%以上。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光网城市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编制5G基站规划,率先在重点区域试点建设5G实验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由2015年的11.62万户增加到32.112万户。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89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4平方公里。建成开放公园绿地22个,新增绿地面积1136.93,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园绿地9.8累计修建打通城区道路54条,新建改造公厕158个,改造背街小巷54条、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1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60部,实现城区873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5604户,完成农村住房提升1981户,新建农村住房566户,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新置翻新交通隔离栏40.5公里,修补道路及人行道36.89万㎡,新建改造便民市场18个。深入推进城管执法和城建体制改革,拆除城乡临违建筑607.66。打响天马故乡·醉美凉州品牌,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高坝镇蜻蜓村被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创建美丽乡镇3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3个、万村整洁223个,清洁村庄403个,累计改造农户旱厕81592座,总量位居全省首位。202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36%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11.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6.23%下降到了零。201810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全省插花型贫困县序列。累计建成扶贫车间34家,吸纳和带动就业3347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57个。十三五期间共搬迁群众136954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63951人)。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2893.8万元,为贫困户及边缘户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7.25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063户,硬化贫困村道路687.8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处、管网542公里,千吨万人水厂10个,水质检测中心建成投用,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政策措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文明迈出新步伐。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完成65个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63个。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28万亩,其中治沙造林20.61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01%,森林蓄积量达到57.20。城乡绿化实现倍增目标,凉州区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良天数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9.7%上升到88%。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达到100%,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投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机制逐步形成,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32个。河长制有效落实,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6.7%、污水处理率97.45%,城区中水回用及泵站建设项目建成投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持续加强,石羊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示范河湖。累计向民勤调水11.5亿,超额完成30.7%

——民生事业开创新局面。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64.1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7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凉州区被评为全省农民返乡创业示范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1813.66元、936元、人均每年25128元,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2592.36元、1368元、33289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2015年的4620元、3300元,提高到2020年的6924元、4428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2015年集中供养5160/年、分散供养4114/年,提高到2020年的城市9012/年、农村5760/年,并按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每年给予1440元、2640元、3840元照料护理补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凉州城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16,新增公办学位13440,武威六中迁建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4%。健康凉州建设稳步推进,凉州医院异地迁建项目建成搬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由2015年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2020年每人每年550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达到90.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25%99.01%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262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9,村级文化大舞台、健身场所实现全覆盖。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4933户。积极推进国企改革,理顺供排水、公交集团管理体制新组建的弘威城投、金希望等区属国企管理运营进一步规范。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颁发经营权证17.68万户,占应确权户数的99.3%;累计流转土地20.0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14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2623家。分级诊疗和义务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试点组建教育集团8个。国有林场改革,城建体制改革、水管体制改革等全面完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到1.4件,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2,凉州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双创示范区。稳步推进殡葬改革,迁坟平坟95469座,建成公益性公墓8个、殡仪服务中心2个。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累计服务25万余人次。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黄羊镇经济发达镇试点改革、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承担行政职能及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凉州会盟入编高中历史课本,我区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凉州区创建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依法治区有序推进,七五普法通过国家验收,凉州区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7个、恶势力犯罪团伙8个、村霸5个,禁毒工作成效明显。持续开展无欠薪城市创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举报案件1775件,涉及95711.9亿元。平 安凉州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凉州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县区

 

 


1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规划目标

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累计或年均增长(%

累计或年均增%

一、经济发展(6项)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5左右

4.8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6

-15.1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6.7

5.9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8

5.3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

20

-1.49

预期性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2.76个百分点

提高1.9个百分点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95个百分点

提高3.74个百分点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4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61]

1.26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01]

[1.14]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5]

-

预期性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

[11.5]

[20.21]

预期性

三、民生改善(14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7.9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

8.1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3.29]

[13.69]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0]

[0.03]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85]

[1.88]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累计完成[7.5]

[7.16]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1]

[1.3]

预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

[1]

[1.01]

约束性

减贫人数(%

[4.34]

[7.15]

约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0.3]

[1.31]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2]

[1.75]

约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3

1.6

约束性

城市棚户区改造(%

[1.73]

[2.62]

约束性

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设(%

[1.3]

约束性

四、生态文明(11项)


人工造林%

[30]

[40.32]

预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蓄积量(万

97.7

57.1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5

7.09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内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

目标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空气

质量

城市PM10浓度

(微克/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约束性

地表水质量

好于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约束性

注:1.>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  ]内为五年累计数;

2.减贫人数指标任务于2016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指标任务于2017年完成

 

二、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持续奋斗,凉州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但审视发展短板与外部挑战,冷静分析形势,凉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靠,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存在短板弱项,问题挑战不容忽视。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凉州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约束,城乡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土壤污染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亟待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生态环境超负荷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全新的外部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叠加宏观环境变化,增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严竣挑战,传统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商业模式落后,新兴业态培育滞后,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规上企业培育不足,小微企业运营困难。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尤其是工业带动能力弱,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尚未形成明显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低、竞争力不强问题突出;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力不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促投资稳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

——建立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任务艰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还面临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多,扶贫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低,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以及农民共享现代社会发展成果不充分等问题。农村社区闲置房屋较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物业管理水平低,入住率低。农村老旧住宅面广量大,解危任务重,改造难度大,长效保障资金等仅靠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民生保障短板弱项仍然较多。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区大班额问题尚未完全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职业能力培训覆盖面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与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并存。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健康养老服务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三、主要发展机遇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处于多重政策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设施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需要深入分析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我区面临的新机遇新特征新使命,把握战略主动,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更好防范风险、应对挑战。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武威发展的高度关怀。20198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视察调研,对武威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和保护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为我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获得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支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开拓了发展新空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区实体经济健全供给体系、打通供需失衡堵点、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创造了新机遇,有利于我区农产品生产加工、新能源、建材、农牧业拓展发展空间、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坚韧性,重塑产业新优势,并催生新业态。

(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要求,将促进西部铁路建设形成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围绕着兰张铁路三四线建设等重大项目开工,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发展重点,为凉州区强化交通运输支撑、发展枢纽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指导意见》对西部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及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非常高的支持政策,国家将会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为提升我枢纽经济能级和开放通道优势带来重大机遇。

(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支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将对黄河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凉州区是黄河及河西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区域,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政策受益区,为我区谋划和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五)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引领产业不断升级。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将更有力地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将继续驱动产业更好更快地改造提升,有利于我区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化科技、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也为全市、全区发挥后发优势、再造比较优势、加速培育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重要发展机遇。

(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的总抓手。借助国家、省、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我区充分发挥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资源丰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带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战略部署,结合凉州发展实际,明确未来五年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标志性工程,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省委五个更加注重和市委三个作表率的要求,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大区、文化旅游名区,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凉州,更好发挥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承载区和核心增长极作用,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黄金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中谱写新篇章,为凉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基本遵循,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统筹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战略定位

立足凉州发展基础,以全局性、开放性视野来谋划未来发展战略定位,打造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承载区和核心增长极,为十四五时期凉州发展锚定新坐标。

——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托凉州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集聚区、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的发展优势,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健康食品、物流加工等工业发展体系,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高地、农业文化发展高地。加快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种养业、食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重点围绕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以酿酒酿醋、面粉加工、马铃薯加工、现代制种、肉类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小食品、文旅产业等为主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全省范围绿色食品加工城,建设西北最具优势的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立足凉州区作为河西走廊东端人口最多的县级区的基本特点,十四五时期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1+6”政策措施体系,切实提高和凸显作为武威市主城区的功能,率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新举措。在推进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完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创业就业机会等领域服务带动武威全市及周边区域发展,努力创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黄金节点城市深入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武南列车编组站、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等重要开放平台作用和优势条件,着力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全国承东启西的重要要素汇聚平台加强与兰州陆港交流合作力度,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强化铁路、机场、公路交通一体化建设,展壮大外向型枢纽经济,支撑全省、全市内陆开放功能和发展实力提升,切实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节点作用,推动形成辐射西北、沟通东南、连接中西亚、联通东南亚的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动一体化纽带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黄金节点城市

——全省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深入挖掘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文化内涵,全力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注重历史传承,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着力打造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加快文化旅游名区建设,依托凉州文化论坛”“凉州讲坛”“凉州网络文化旅游节、凉州文化沙龙等文化旅游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广泛宣传特色鲜明的凉州文化,讲好凉州故事,多渠道提升天马故乡·醉美凉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凉州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集散地和中转站打造升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内外发展趋势和全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保持全首位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025年,力争生产总值超440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左右,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河西走廊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深入。到2025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6%,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显著提升,创新型人才持续增加。

——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全区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不断巩固提高,节水型社会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不断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成。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持续提高,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以内,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红利更加显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现代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不断健全,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7%以上,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亿元。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充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法治凉州、平安凉州建设成效进一步巩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4.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岁)达到77.9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

——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大幅提升,公共卫生和安全应急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储备能力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全面依法治区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具有凉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逐步形成。


2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实际)

2025年(预期)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2

6.5

预期性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9.66

7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6.5

预期性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1.36

57左右

[5.64]

预期性

5.生态产业增加值比重(%

25.93

35左右

[9]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5

0.6左右

预期性

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件)

1.4

1.6

[0.2]

预期性

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2

6.5

预期性

10.城镇调查失业率(%

6左右

6左右

预期性

1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2

[1.5]

约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2

预期性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01

99.2

[0.19]

预期性

14.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31

2.0

[0.69]

预期性

15.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

77.9

[1.6]

预期性

绿色

转型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0.3]

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43]

约束性

18.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8

约束性

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约束性

20.森林覆盖率(%

7.09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2

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22.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196.38

约束性

:[ ]内为五年累计数;涉及人口指标均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

五、重大标志性工程

紧盯国家战略方向、发展导向和资金投向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在培育壮大十大生态产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精准谋划并着力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础设施补短强弱、新型城镇化改造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生福祉保障提升大标志性工程,牵引带动全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专栏1  大标志性工程

1.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大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围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禽菜果菌薯药草“10+N”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精心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聚集发展。突出抓好规模以上工业骨干企业培植,落实骨干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引导和鼓励清洁生产、数据信息、先进制造等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工业为主体的集新能源、清洁生产、中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为一体的扩容提速新格局。

2.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凉州城区第二水源地、凉州区静脉产业园、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等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南部山区森林草原保护等工程,加快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和景区、镇区、农村社区及通道绿化,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坚持科学防沙治沙,扎实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开展西营、金塔、永昌、金羊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建成凉州区调蓄水池,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配合实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外流域调水工程前期论证。

3.基础设施补短强弱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智慧城市,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铁路、机场建设,建成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武威至张掖段、武威民用机场等项目,谋划实施武威至中卫高速铁路等项目。结合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计划建设通自然村道路1585公里,到2025年,实现全区70%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固强补弱工程,不断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保障区域生活用水安全。继续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分步骤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建设,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地下管网、第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推动5G技术网络建设,加快构建智慧凉州。

4.新型城镇化改造提升工程。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升城乡治理水平,逐步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5.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完善一核、一轴、四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打造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龙头,集遗址保护、演艺娱乐、文创孵化、非遗展示等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6.民生福祉保障提升工程。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严格落实治欠保支四项制度,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着力提高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扩建中小学39所,新建校舍面积18.5万㎡,新增公办学位14880个,切实解决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大班额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健康凉州建设,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保障能力。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镇村综合文化站功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推进书香凉州建设。

六、2035远景展望

2035年,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建成凉州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旅游名区目标基本实现;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凉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凉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才与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凉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重点任务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大区、文化旅游名区,着力抓好十大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我区在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发展活力足、竞争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打造凉州绿色发展、生态经济升级版。

(一)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着力在升级、融合、优先上下功夫,围绕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10+N特色优势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打造依托农业发展工业、扶持企业带富农民的产业发展凉州模式。

1.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为导向,以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发展路子,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推动牛羊猪禽菜果菌薯药草及奶、鲜切花、西瓜、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构建10+N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沿山区S308线黄金农业产业示范带、沿沙区优质奶源饲草高效节水循环农业示范园、黄羊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带两园2025年,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特色更加鲜明,标准化、机械化普及率显著提高,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兴旺目标初步实现。

专栏2  “10+N”特色优势产业

1.牛产业。着力建设牛规模化养殖基地,构建肉牛、特色牛、奶牛三元协调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肉牛产品,着力发展高端牛肉产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2.羊产业。着力建设肉羊规模化养殖基地,以金山、西营、金塔、永丰等沿山镇为重点,依托普康养殖、汇农园等45个肉羊规模养殖场,重点示范推广肉羊杂交改良。建立凉州区种羊核心育种场,生产肉质鲜嫩、绿色优质凉州羊羔肉,打造特色优势羊肉产品品牌。抓好伊牧兰年屠宰30万只羊生产线投产运营和2家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达产达标,提升肉羊屠宰加工生产能力。

3.猪产业。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以创建省级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全力构建一心(凉州牧原公司)一园(生猪产业园)一带(优势带)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和农牧业等6个种猪场,建设现代生猪种源基地。抓好凉州牧原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和欧特等109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智能化养猪试点,加快智慧猪场建设。在双城、四坝、永昌、下双、九墩、永丰、丰乐、洪祥、松树、康宁、柏树、清源、清水、长城、谢河、黄羊、河东、武南、金河、高坝等镇,大力推广小群体、大规模生产模式,带动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实现小升规,推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凉州牧原建设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抓好武威天祥等5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加快生猪调运方式从运猪运肉转变。

4.禽产业。着力建设鸡规模化养殖基地,围绕蛋肉鸡全产业链建设,立足德青源100万只蛋鸡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陇原森茂1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在黄羊镇、九墩镇建设集育雏、蛋鸡养殖、饲料供应、屠宰销售为一体的蛋鸡全产业链养殖基地。在和平、中坝、发放、高坝、金羊等城郊镇发展蛋肉鸡规模化养殖。在沿山镇古城、新华等镇发展林下乌骨鸡养殖、松树镇发展芦花鸡养殖等特种鸡适度规模养殖基地。围绕打造全省最大的肉鸽养殖示范基地,按照一园、五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突出抓好大元金鸽产业园扩群增效,打造集种鸽繁育、品种展示、示范养殖、饲喂体验于一体的肉鸽产业园,在洪祥、双城、新华、高坝、永昌镇建设肉鸽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加快伊牧兰年屠宰1000万只家禽生产线投产运营。

5.菜产业。着力建设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结合现代种养殖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日光温室瓜菜增量扩面和提质增效工程,打造北方冬春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发展娃娃菜、胡萝卜、西兰花等高品质供应高端市场露地蔬菜为主,在张义、古城、西营等沿山镇重点建设胡萝卜种植基地;在双城、永昌、羊下坝、洪祥等沿川镇重点建设辣椒、娃娃菜、菜花种植基地;在吴家井、长城、清源、九墩、下双等沿沙镇重点建设辣椒、胡萝卜、菜花种植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露地蔬菜生产基地。

6.果产业。着力建设经济林果提质增效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质增效的要求,鼓励支持果园流转,落实标准化技术,在黄羊、西营、高坝、永昌等镇建设优质梨提质增效基地,在新华、金塔、松树、柏树等镇建设核桃提质增效基地。突出抓好西营前兴村、永昌校西村、黄羊横沟村等皇冠梨示范点;新华、金塔等镇薄皮核桃示范点建设。培育壮大天强、金佛等果品加工企业,提高优质果品加工产能,提升特色林果产业综合效益。

7.菌产业。按照一核心五基地、一带十六园、多点发展的产业布局,构建工厂化生产、传统种植、立体栽培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着力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8.薯产业。以张义、吴家井等镇为核心,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扩繁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脱毒种薯覆盖率,引进加工企业,建立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链条。

9.药产业。着力建设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沿沙的长城等镇,发展肉苁蓉、甘草、黄芪等中药材;在沿山的黄羊、新华、西营、松树等镇,发展当归、党参、独活、柴胡、黄芩等中药材。依托蓉宝生物、天马制药、益诺达等企业,建立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成中药材产业集群

10.草产业。利用粮改饲和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大力推广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质苜蓿。依托邓马营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辐射建立30万亩优质饲草基地,配套高效节水和机械化作业设施设备,提升种、管、收、贮、用综合能力。

11.奶产业。围绕打造凉州黄金奶业优势产区,以长城、邓马营湖、武南、和平等镇(指挥部)为重点,依托荣华新型农业、优然牧业、瑞达牧场和金谷丰等奶牛养殖场,建设优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依托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加快推进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甘肃乳都

12.鲜切花产业。依托宜丰种植合作社在清水镇打造集鲜切花种植、花卉观光、养生休闲、餐饮娱乐、花卉加工为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深花巷子鲜切花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高坝、发放、清源、永昌等镇发展鲜切花产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鲜切花基地,积极推进鲜切花产业加工体系建设。

13.西瓜产业。坚持走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之路,依托鹏程万达公司和翔达裕农合作社,以发放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大柳、羊下坝等镇发展优质西瓜产业,加大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新设备和西瓜王子等优良品种,建设产供销紧密联结的优质西瓜北上广深高端市场供应基地。

14.葡萄产业。依托威龙、莫高等企业在清源镇建设沿沙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建设谢河叶家、古城河北、松树中堡、永丰沿沟等日光温室鲜食葡萄园区,打造建设沿山设施鲜食葡萄基地。依托荒漠农业科技公司利用荒滩、戈壁等非耕地建设日光温室,采取公司建棚+公司包销农产品+农户承包种植的运行模式,在吴家井镇发展戈壁日光温室高品质葡萄种植基地

2.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挥优质商品粮供应基地优势,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生产。以优质粮食及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力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在古城、韩佐、新华、黄羊、谢河等镇建设优质冬小麦种植基地;在永昌、双城、四坝、五和、丰乐、怀安、永丰等镇建立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在河东、金河、高坝、丰乐、五和、双城、武南、永昌等镇建立优质玉米高产基地;在洪祥、双城、永昌、丰乐、金河、五和、四坝等镇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在吴家井、清源等镇建设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保障和耕地产出能力。

3.培育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围绕“10+N”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品牌农业提升行动,借助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品牌,主动争取创建省级甘味知名品牌着力打造凉州农鲜区域品牌树立醉美凉州·地道农产品牌形象。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全国性展会,全力塑造凉州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和知名度。2025年,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0个以上。

4.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以顶乐、伊牧兰为主的肉牛、普康为主的肉羊、伊利为主的牛奶,牧原为主的生猪、德青源为主的禽蛋、海升和嘉禾佳为主的蔬菜、达利为主的马铃薯、蓉宝为主的中药材、众兴为主的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创建合作社示范社,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质量双提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一户一块地整地改革,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设立数字农业装备购置补贴加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力度,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5.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在农产品主要产区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和收购网点,将昊天农产品市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稳定高效的流通渠道。健全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分别在武南镇、清源镇、大柳镇、松树镇、双城镇建设10万吨冷链物流中央厨房项目增强鲜活农产品产地贮藏预冷能力。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以进口水产品及水果、肉类等为重点的冷链物流园区。加大农产品网络销售深入推进互联网+,利用京东、淘宝、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扩大特色产品线上销售。加快完善凉州工业园农产品云端集散中心智慧产业园电商销售平台功能,加大网络直播带货力度

专栏3  现代农业培育工程

1.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丰乐、五和、黄羊、四坝、清源等镇为重点,以凉州牧原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武威和农牧业、阳光农业、欧特109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支撑,建设优质生猪养殖基地。

2.武威普康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羊舍、青贮池配套购置饲草料搅拌机、撒料车等仪器设备,进行纯种群体更新、选育扩繁。

3.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规范提升甜美、易辉、百利等集约化蔬菜种苗繁育基地,配套建设智能化连栋温室、自动化精量播种机、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催芽室、补光灯等设施设备,引进试验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实现种苗繁育工厂化、栽培品种导向化。

4.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设施瓜菜增量扩面和提质增效工程,提升羊下坝四沟、五沟、中坝花寨、四坝寨子、高坝蜻蜓、武南马行河、永昌下源、黄羊塔丰、发放小路、安置、大柳桥坡、下双下双村等设施瓜菜园区,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物联网、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等新技术。

5.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托凉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业,打造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戏水运动游乐基地、营地教育基地、酒文化展示基地建设为主的示范园区,建设西北乃至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健康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着力打造松树观光农业示范园、邓马营湖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黄羊现代农业示范园等。

6.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方式,重点打造双城、永昌、清源、九墩、吴家井、张义等镇6个万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多施有机肥、精量施肥、节水灌溉等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7.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实施伊利集团液态奶、海升集团农业产业化、嘉禾佳蔬菜深加工及牛肉深加工、凉州牧原100万头生猪产业化、众兴菌业食用菌种植加工、金鸡产业扶贫等项目。

8.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完成农田面积86.5万亩,其中一般高标准农田40.2万亩,高效节水农田46.3万亩。

9.凉州大元金鸽产业园项目。建设种鸽培育车间、养殖车间、孵化中心等,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10.种猪育种创新项目建设实验育种中心、猪人工授精站,新建标准化猪舍、洗消中心购置智能化设备,引进原种种猪520头,购买配合饲料3000吨。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突出绿色与特色相结合,通过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壮大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中医中药、军民融合等产业,培育发展数字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升级,打造双循环发展平台,努力将绿色发展方式融入到产业发展全过程。202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41.5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5%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以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为抓手,精心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聚集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酒类和饮料加工业。依托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优势,以莫高、威龙等特色精品酒庄为载体,放大中国葡萄酒城品牌效应,打造以葡萄采摘、葡萄酒品鉴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集群。以青岛啤酒等重点食品企业为龙头,完善从啤酒生产、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啤酒生产销售产业链,积极开发优质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普康、皇台、红太阳等白酒重点企业改造提升酿酒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甘肃达利、蓉宝生物科技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发枸杞酒、肉苁蓉酒、红枣酒等保健型酒类特色产品,加快开发皇冠梨、人参果、胡萝卜等浓缩果蔬饮料,努力开发饮料系列产品。

——休闲食品。依托黄羊河食品、金苹果、漠贝贝等食品企业,发展鲜食玉米、无壳瓜籽、黑瓜籽、葵花籽、牛肉干、豆腐干、营养红枣、核桃仁等方便休闲食品,积极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一批休闲食品制造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肉制品。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引进优质肉类加工企业,促进顶牛、和牛、伊牧兰、海林、天祥肉类等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动畜禽精深加工和肉类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以及肉类休闲食品等,积极探索畜禽毛皮、血、骨、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打造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

——粮油制品。重点引导红太阳面业、延年面业、金穗面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延长面粉产业链,研发生产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国内优势企业,开发生产高级烹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及专用油脂产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扶持云晓熏醋品牌争创名牌,鼓励益民、柏树庄、新凉都等企业多层次开发保健醋、水果醋、饮料醋等系列醋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凉州熏醋产业。

——饲料加工。以发展各类畜禽饲料和宠物饲料为基础,大力发展配合饲料、专用饲料,促进饲料加工业与特色养殖业协调发展。重点扶持铁骑力士、东方希望、泰昆、禾丰等饲料企业达产达效,通过510年努力,推动饲料加工业基本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为养殖业提质增效促环保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专栏4  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

1.食用菌产业园项目依托众兴菌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建设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原料处理车间、原料配制车间、原料成品车间、菌种研发中心等设施;二期建设种植基地500亩、出菇车间、食用菌生产加工厂,配套建设水电路等设施三期建设木腐菌生产线,配套建设水电路等设施。

2.水果胡萝卜种植加工项目建设30/小时水果胡萝卜加工线一条,配套2万吨高标准保鲜冷库1座及办公、生活设施。在长城镇、邓马营湖指挥部建设2万亩现代化高标准胡萝卜种植示范基地。

3.大蒜种植及加工项目依托洪祥蒜业合作社建立510亩种植基地,建设黑蒜加工生产线。

4.泰昆饲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建年产25万吨饲料生产线2条,其中:反刍饲料生产线1条,年产量15万吨;畜禽饲料生产线1条,年产量10万吨;建设生产车间、成品、原料库等附属工程。

5.皇冠梨种植基地及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设皇冠梨休闲采摘体验园150亩,建设年加工20万吨皇冠梨罐头、果饮、果酱生产线3条,配套果品冷藏库、原料处理车间等设施

6.甘肃伊牧兰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牛羊屠宰、精分割、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年屠宰5万头牛生产线一条,30万只羊生产线一条,1100万只鸡生产线一条,精分割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屠宰车间、排酸车间、精分割车间、冷藏库、待宰圈及办公住宿等附属设施。

2.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坚持项目带动,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装备制造业。

——能源装备制造。推动甘肃重通等现有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引进风机整机、发电机、叶片、机舱轮毂等风电铸件和机械加工、控制系统、电缆、电磁线、高强螺栓、塔筒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风机成套设备制造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将凉州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新能源项目建设为依托,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新装备,努力把新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区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制造。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积极引进汽车整车生产项目、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建设汽车散件组装生产基地,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中转集散地,实现汽车综合加工、组件装配、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大力引进省内外客车、专用车生产企业,合作建设纯电动乘用车、公交车、专用汽车、低速汽车、物流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配套建设核心电池封装厂、电池充电桩。着力发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快速充电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容量镍氢电池,带动电池回收、拆解、冶炼提纯产业。

——专用装备制造。围绕甘肃建投、凯帝斯电梯、牛电森祥等企业,引进一批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生产项目,不断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提升电梯、专用车、电动车等产品生产水平。引进建设小容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种子成型设备、沙漠平整设备、沙漠钻孔植树设备、沙漠灌溉注水维护设备和沙漠固沙喷洒设备等专用装备制造项目。支持大禹节水等重点企业发展,打造节水灌溉器材生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设施运营维护产业链。巩固和强化农业机械装备,研发适合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耕整、收获的农机装备。支持润富源农机、兴旺农机、圣塔农机等企业的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力度,推动武威农机装配产业园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农机装备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适用的农业机械。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强化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新能源装备、农业机械、专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多功能固沙车、智能仪表、电工电器、物流网装备、电梯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加快形成门类齐全、技术装备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的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链。

专栏5  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1.新能源装备依托凉州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光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2.专用装备围绕甘建投、凯帝斯电梯、承威车辆等企业,研制生产混凝土施工运输车、新型起重机械、工程机械设备种子成套设备、沙漠平整设备、沙漠钻孔植树设备、道路交通装备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装备等一批基础零部件和专用工程装备。实施新疆东方宏业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低压变频器、自动化控制柜项目中车交通高端农业机械西北制造基地项目、甘肃润富源农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组装生产线项目。

3.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形成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以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为重要支撑、以医疗器械制造和医疗服务为配套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企业上市、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把握国家实施新版GMP的契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生物领域领军企业,推动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

4.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领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重点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一批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综合服务的节能环保公司,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集成配套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逐步形成涵盖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资源综合利用和服务一体化的技术含量高、特色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专栏6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1.节能技术和装备支持新型余热余压利用、多功能集成封装技术等技术研发,加快太阳能路灯等LED/O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技术装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

2.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进防风治沙、水及固废治理药剂等技术及装备、产品开发应用,引进一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知名企业,提升装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

5.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研发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废金属、废旧设备、废橡胶、废塑料、废旧木材等废旧产品再利用为主的再制造产业,发挥园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优势和规模效应,建设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形成园区+产业链+企业的基地发展新模式。

6.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瞄准我区新上项目对新材料需求增加的机遇,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材料等方向为重点,结合我区化工材料、碳基材料产业等发展基础,筛选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项目,推动规模化发展。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积极引入发展特厚钢板、换热管及其配套焊接材料等项目。

专栏7  清洁生产及新材料产业提升工程

1.绿色工厂示范项目。甘电投武威热电厂、亿利洁能、达利食品、青岛啤酒、武威光大环保能源公司企业为重点开展绿色示范工程创建

2.精细化学品项目依托武威合才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特种化学品生产线及配套生产车间等设施。

3.保温板生产线建设项目。实施甘肃实瑞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5保温板生产线建设项目、甘肃贝斯特岩棉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岩棉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4.包装材料生产线项目。实施甘肃恒宇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年产150的高档彩印礼盒等包装材料项目

5.武威荣华公司年产150万吨捣固焦和12万吨工业硅项目。将荣华公司年产50万吨捣固焦项目扩建为年产150万吨捣固焦项目,年产12万吨谷氨酸项目改建为年产12万吨工业硅项目

7.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消纳和外送并举,优先存量、优化增量,继续利用我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序推进光电发展积极发展除光伏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促进水电、沼气发电等多种能源互补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凉州区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等新能源基地。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发挥高载能产业连接新能源产业和其他加工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不断降低新能源电力输出对电网调峰压力的同时,有效缓解武威电网供电压力,实现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比例,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

专栏8  清洁能源产业优化工程

1.特变电工武威300兆瓦新能源多能互补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逆变器室、配电室以及其他辅助工程。

2.甘肃建投华润电力凉州区1000兆瓦光伏沙漠治理项目。占地面积4万亩,建设1000兆瓦光伏沙漠治理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治沙工程投资10亿元,光伏工程投资35亿元,建设打造集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一体的沙漠光电基地。

3.天然气加气站建设项目。实施中石油武威昆仑燃气有限公司黄羊片区CNG门站及普网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天然气门站一座,管网敷设16.5公里,总投资2850万元

4.凉州区农村电网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实施小城镇电网改造升级,提升电压等级、改变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质量。

5.丰乐综合服务区加油加气合建站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大型停车场及综合服务楼、加油加气设备、餐饮住宿、文化旅游展示平台、数字化展示平台、智能化交易平台、农产品地方特产展示平台及电商平台和汽车修理等配套设施。

8.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充分发掘武威本地中药材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合本地规模化种植的道地药材,围绕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构建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仓储、交易、销售的闭环产业链;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中医药全产业链,推动中医药产业的规模化、连锁化和品牌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依托普安制药、祖师麻制药等企业,培育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产业,采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提高生物制药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引导和支持医药企业扩大产量,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争创品牌,加快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物医药的研发,促进本地传统优势产品的研发升级。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入驻。

专栏9  中医药产业工程

1.中医药加工依托甘肃蓉宝、寿鹿山药业等企业,重点推进肉苁蓉化妆品、保健品生产加工项目

2.医药产业项目依托普安制药、祖师麻制药等企业,加快推进普安药业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甘肃寿鹿山药业原花青素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项目、甘肃祖师麻制药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

9.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电子材料及设备。引进电子元器件企业与上游材料、设备企业,重点发展硅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衬底材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推进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开展半导体微电子、激光产品等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仪表仪器的设计、研发以及来料加工业务。

——智能终端。推动智能技术在农用电动车、自行车、家居、体育健康器械等传统轻工产品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化大众消费品,培育发展智能终端、基础元器件、智能穿戴等产业。引进建设智能手机产业链,加速智能终端整体方案应用。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智能穿戴产品(眼镜、手表、腕带、耳机、血压计等)的生产,推动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电池、触控模组、显示屏、耳机等关键配套零部件领域的开发与生产。

10.推动工业数字化提升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融合,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广新型生产运营模式,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支持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链补链、挖潜增效、做大做强,以新技术新业态推动酒类、饮料、肉、奶、酱、醋、面粉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1.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发展,打造双循环发展平台坚持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成为发展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建立健全开发区统一协调机制,坚持特色优先,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加强园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三废处理等硬环境建设力度,实施园区绿化工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探索政府建厂企业租赁开发模式,推进园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公共平台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培育孵化能力。加强园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网络支撑能力。推进园区与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网络快捷联通,提升交通便利条件。促进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引进高层次科研力量,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等,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完善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园区服务效能。推进完善黄羊工业园区镇区合一体制创新试点,理顺开发区与所在镇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改革园区用人机制

专栏10  园区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与知名技术成果转移平台、综合性技术服务联盟合作,围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2.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合理利用国家和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业检验检测资源,适时组建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3.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由综合性信息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制造云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组成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加快集聚发展的原则,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重点推动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科技信息、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1.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提升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挖掘消费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加快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依托金沙物流园、安大农业物流园、西北天泽工业物流园、万嘉国际广场、万达广场、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武威建隆物资市场、新圣园家居汇展中心黄羊众远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集散中心打造公路物流枢纽,建设城际物流、社区物流仓储配送分拨中心,活跃城乡商贸市场。继续办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等节会,进一步拓展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渠道,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快推进黄羊镇综合物流园昊天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工程华中蔬菜初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园二期、三期项目提升凉州区六大专业市场建设运营水平,改造提升一批便民市场,实施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工程,增加和提升商品服务供给,活跃城乡市场,增强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支持商贸企业改造升级,联合开展多样化促销活动倡导汽车、家电经销商开展以旧换新以旧换旧等二手车市场和旧家电置换业务,激发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星光购物中心、万达广场、武威步行街、凉州市场、共和街、天马湖沿线等为重点区域,培育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专栏11  商贸物流产业拓展工程

1.多式联运工程规划从国铁干武线园墩车站接轨,引入2.18公里铁路走行线至集装箱场站,配套建设机务、车辆、电气化等设施,建设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

2.冷链物流工程实施武威田恒农贸市场建设项目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二期建设项目佳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冷藏物流建设项目蔬菜种植及农业设施冷藏保鲜库项目。

3.产业联动商贸工程实施蔬菜交易区保鲜库、中央厨房项目、畜牧交易区农业产业园区、凉州区黄羊镇现代综合物流园、凉州区黄羊镇冷链物流等项目。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业。围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培育壮大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扩充优质医疗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与公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基本医保定点准入政策。培育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和母婴护理等护理服务业态。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体育健身康复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养生服务、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健康服务多样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完善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高增值的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体系。实施餐饮业转型升级改造促消费项目,鼓励提升住宿、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促消费,支持名优特色餐饮企业发展品牌连锁经营。深入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管理服务及农机化科技推广深度融合,打造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强大引擎。推进区、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网上新渠道。建立完善开放、规范、诚信、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强做优农产品智慧产业园,打造全省最大的线上线下、前店后仓、同城配送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和依托5G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健康养老、金融、文化、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

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装备制造业研发模式、制造模式创新,推进先进制造产业链向终端产品延伸。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智慧凉州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

——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依托凉州区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加快技术装备创新,带动配套、专业服务产业协同发展,协调载能和用能工业布局和生产,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加快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装备、食品等优势行业,培育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创建,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集成化应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应用,带动和促进生产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质量效率提升。引导龙头企业谋划建设一批制造业+互联网重点项目,推动企业质量效益双提升。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大型银行、城商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加强规范引导,促进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行、金融中介机构、信托租赁行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丰富金融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涉农金融服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支持市民信贷参与农家乐、文化创意、物流服务等业态经营。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吸引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在新三板和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重点发展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市场监督鉴证机构、法律和财务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类中介机构,加强对现有中介机构的培育扶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加强对中介机构规范管理,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中介机构资质审核资格准入制度,严格中介服务市场禁入、退出机制,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要求,以项目建设打基础、强产业、促循环,加快构建工业、农业、社会和服务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

1.推进循环工业发展。依托园区建设,围绕建材、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建立和完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提升园区循环经济承载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培育发展循环经济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扩展、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2.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深入推广喷灌、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广畜禽粪污、尾菜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和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到2025年,力争全区畜禽粪污、尾菜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45%80%90%

3.推进循环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绿色旅游线路,推行节能降耗设施,倡导环保低耗出游方式,促进景区建设和管理绿色化。推动物流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对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产生的废弃包装、废弃食品、垃圾等进行回收处理。

4.推进循环社会发展。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优先采购使用再生资源产品、能效标识产品和清洁生产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环保型消费品,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

5.加强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继续加强工业企业在水、气等方面污染减排力度,力争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脱硫列入到减排计划项目,加快凉州城区第二水源地、凉州区静脉产业园、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等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争取每年支持5家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二、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美丽宜居凉州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宜居凉州。

(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防沙治沙、节水控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生态承载能力,努力创建全国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依照南保青山、中建绿洲、北锁黄龙的生态保护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保修复工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和景区、镇区、农村社区及通道绿化,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森林资源保护监管,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提高森林、草原防火、鼠虫草害防治等林草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移民原住地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推进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创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示范河湖,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拆临拆违治乱、废旧宅基地拆除复垦复绿等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坚持科学防沙治沙大力宣传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全国劳模王银吉防沙治沙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治沙造林典型经验,加快实施亿利集团生态产业防沙治沙扶贫项目,持续推进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工程。统筹红水河沿岸荣生路、金荣路沿线和邓马营湖区等风沙口治理,加强新红路九墩滩段、邓马营湖移民安置区外围、红水河东岸长城镇移民安置点周边治沙造林。大力推广草沙障+沙生苗木治沙模式,积极创建防沙治沙示范区。坚持防沙治沙同发展沙漠生态经济、沙漠生态旅游和沙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光伏治沙,提升防沙治沙水平和成效。探索发展互联网+、众筹治沙造林、认领义务植树造林基地等防沙治沙新模式,引导和鼓励国内外企业、社团组织、志愿者等在凉州建设防沙治沙基地。争取十四五时期每年造林数量和规模都有新突破,绿化覆盖度逐年提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节水措施贯穿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以先进节水标准体系为导向,突出重点区域、抓好重点环节、落实重点任务,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节水监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全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以上。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大见成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

4.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全力配合省、市做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研究论证,争取将凉州区作为受水区进行统一规划,力争通过外流域调水,改善全区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现状,解决区域用水矛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争取启动编制《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从顶层统筹考虑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工作,系统谋划有利于流域治理的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一揽子项目,立足流域实际,通过流域上下游协同发展,左右岸兼顾系统治理,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5.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积极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大低效闲置用地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矿山,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耕地、林地、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等特殊区域的用途管制,构建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基本格局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专栏12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

1.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围绕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继续加大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实施主要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祁连山保护区移民搬迁工程谋划做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研究论证;实施石羊河人工湿地工程建设项目。

2.凉州区北部沙区荒漠化防治工程实施八十里大沙漠压沙,建设总规模30万亩,以草沙障+沙生苗、工程治沙造林为主要固沙造林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15万亩,完成封沙育林15万亩。

3.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20000亩,在沿山14个镇完成封山育林草10万亩。

4.国家节水行动节水能力建设工程利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高技术的丝路寒旱农业节水项目建设。新建城区再生水回用供水管网及泵站,实施工业园区中水回用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建设中水收集池及泵站1座,配套建设园区南区15条道路约70公里的DN160-DN400 PE中水回用管道及井类构筑物684座。   

5.凉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落实光肩星天牛生物天敌(花绒寄甲)防控1200亩,建成光肩星天牛生物防控综合示范点一处。落实312国道两侧等区域范围榆树、杨树食叶害虫生物化学防控,初步计算防控面积10万亩,2025年建成。

6.城区公共绿地建设项目2021计划新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11.2万㎡,主要完成翰林园二期绿地游园建设0.93万㎡,完成凉都大道两侧、天一杰座西侧等公共绿地建设10.27万㎡及城区各路段补植补栽。十四五期间,增加绿地面积48.66㎡。

7.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及废旧宅基地复垦项目。实施新华镇青山村搬迁异地安置,金山镇营盘村白旗沟泥石流隐患点治理、金山镇小口子村小口子沟泥石流隐患点治理等工程治理项目,西煤矿、大沙沟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8.凉州区农户清洁能源改造。全区37个镇、2个指挥部14.35万户农户逐步推广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改造试点。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治污、控煤、抑尘、管车、禁燃、增绿等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污染型企业技术改造,对重点企业排污行为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对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高效脱硝设施,逐步淘汰黄羊镇区、武南镇区武威工业园区和凉州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小散锅炉,并入集中供热管网,严格落实建筑工地6100%措施。推行绿色施工,严格实行封闭施工、封闭运输、封闭储存等措施。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清洁油品标准。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建立重点管控企业名录,将VOCs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同三县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联合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达到国家标准,重度污染天气基本消除,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着力改善水环境实施《凉州区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推进节水减排行动。加快城镇、工业园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有条件区域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凉州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武南镇等重点镇集中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扩大城区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实施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保护,主要河流国控断面实行在线监测,实现饮用水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建立城市河道、水库保洁长效机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到2025年,西营河、金塔河水质保持在类以上,南营水库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类以上,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凉州城区再生水回用利用率达到100%

3.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坚持地域治理,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为目标,摸清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底数,完善并落实污染地块用地准入机制,确保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用途变更为住宅等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有序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标准,加大土壤污染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和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4.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以凉州区被列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契机,深入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提高和扩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装备能力。加大尾矿、冶炼废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废弃电子电器、报废汽车、农业机械等废弃物拆解回收和再利用。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监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风险监管。推进废旧塑料、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机制加大农村垃圾处理收储能力建设。

专栏13  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工程

1.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完成杂木河渠首、西营河渠首保护,实水源地水质达标、水源地物理隔离。

2.环保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建设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实施城市医疗废物全覆盖工程,农村乡镇医疗废物统一集中处理。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垃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

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街道(镇)三级监管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预警监测全覆盖,实施环境管理大数据信息化工程,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

4.凉州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区项目规划用地一期2058.8亩,二期增加915.2亩,统筹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林及大宗农林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电力管线等,预期投资10亿元。               

)厉行节能减排强化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统筹整合金属冶炼、水泥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推广余热供暖和工业园区集中供暖。推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用电终端协同发展。完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等行业差别(阶梯)电价、水价政策,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进度,完善直接交易机制。全面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进一步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重点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

专栏14  节能减排重点项目

1.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水行业重点企业发展,研发生产滴灌、管灌、喷灌、钢丝网骨架聚乙烯管及自走型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提升硅微粉、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尾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农林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2.节能提标改造。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项目,推广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

3.绿色建筑行动。推动新建公共建筑、新建棚户区改造工程(镇除外)、新建住宅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完善国土空间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双轮驱动、良性互动。

(一)构建一核多点的总体发展布局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做深做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上下统一、层级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三个留足”“三个让路”“三个不能开发,严格遵守规划、坚决执行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合理划定三区(生态区、产业区、城镇区三类空间)和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全区发展的空间基底,推进统一衔接、分级管控的空间开发管制,构建形成一核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1.强化凉州城区核心引领、聚集发展。按照核心引领、高端发展思路,以建设中国葡萄酒城为统领,坚定不移做大中心城市,提升服务能级和竞争力。突出凉州中心城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凉州城区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形成带动凉州乃至武威全市经济发展的极核。围绕内陆开放、旅游集散、物流配送等领域,以国际陆港、冷链基地、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等平台建设为牵引,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实现发展动力从资源驱动向资本、知识驱动转换。以武威(凉州)双创示范基地、武威会展展览基地、武威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武威市民中心等重大功能载体建设为抓手,重点强化承接产业集聚、旅游集散、商务会展、商贸物流等城市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完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增强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功能,积极打造成为辐射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和经济要素汇聚中心。到2025年,凉州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建成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和河西地区商业中心、旅游中心、消费中心。

2.打造多点支撑、以点带面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点状突破、以点带面的思路,采取重点扶持、梯次推进的方式,推动建立中小城镇、重点镇、特色村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在一核以外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功能区,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武威重离子健康养生区、清源葡萄酒小镇、武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六大载体为重点,形成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服务、对外贸易等全方位扩容增量提质的主要平台,形成多点支撑、百花齐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实施1+6政策措施,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城乡新格局,巩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示范区。

1.多举措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拓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不设置任何条件,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镇便捷落户。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不断健全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险、退伍安置、社会福利等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支持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

——探索推行镇改街道、村改社区试点工作。坚持依法依规,试点先行,选择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郊镇撤镇设街道,城郊镇所辖条件成熟的失地村改为社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后,再扩大范围推行。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聚焦生产要素和优化配置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全面整治背街小巷继续实施凉州植物园改造提升项目、武威市高铁站站前广场建设、武威市西入市口绿地景观建设项目、城区绿化工程、城区广场基础设施维修工程、城区破损道路维修工程等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城市公厕建设管理,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快建设武威主城区十一纵十三横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路网格局,加快规划重点路口立交桥建设,缓解交通压力。抓好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道路、供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文化广场、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金色大道至黄羊镇道路工程、凉州产业基地北六路、外环路、北四路建设项目、黄羊镇西环路连接段、纵八路道路建设项目、武南、黄羊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黄羊镇镇区污水管网改造提升、集中供气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入户,实施宽带乡村和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专栏1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凉州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对凉州区八个街道的272栋楼,10895户进行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约105.84万㎡。主要改造内容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其中,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区内部(包括门房、物业用房、活动室)以及与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 以及光纤入户、架空线规整(入地)等十四五期间,改造老旧小区990栋楼,41591户,总面积363.6万㎡。

2.城区道路及桥梁建设工程。建设城区荣华南路和北路、天马湖东片区规划三路等23条道路及雷台桥、高坝桥、拥军桥等3座桥梁。

3.城区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续建财政局地下停车场等5个地下停车场。新建移动公司北侧等10个城区地下停车场。

4.凉州植物园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1058.61亩,其中:南园占地面积677.13亩,北园占地面积381.48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系统、景观设施系统、园建补充改造提升、绿化补植、管网提升、湖体修复工程等。

5.凉州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新建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出水水质达到地表准IV类,并配套建设再生水泵站及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概算总投资8.56亿元。

6.凉州区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对城区老化,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长度35公里,概算总投资4000万元。

7.凉州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建工程。对城区32条路段老化,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长度24.616公里;对城区43个老旧小区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阀门、水表进行智能改造。改造老式机械水表26126块,改造长度44.725千米概算投资0.77亿元。

8.凉州区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及分区供水设施建设项目。改造供水管网52公里,新建分区供水管网43公里,配套加装分区计量设施概算总投资2.2亿元。

(三)推进实施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选择交通区位好、发展潜力大、有一定规模的高坝、武南、黄羊、清源、永昌等镇作为重点镇给予政策扶持,加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入驻的承载力。以中心镇和特色镇、沿国道城镇带为重点,依托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沙漠公园等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清源葡萄酒小镇、黄羊陆港旅游小镇、永丰红色旅游小镇等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展现当地自然、人文形态的特色小镇。推动城市交通、通信、网络、教育、医疗等现代基础设施与现代服务体系向特色小镇延伸,使特色小镇成为乡村与城市连接的重要节点,加快将特色小镇良好的生态资源、土地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健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运用法治思维管理城市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1.创新城市管理,加快推进多城联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开展多城联创,全力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助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创建。持续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节水城市等创建成果,全力推动绿化模范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奖等创建,努力形成联创联动、相互促进、全面提升的创建格局。严格落实片长+街长+网格责任制,构建巡查督查全覆盖、交办整改见实效、网格监管多元化的大城管运行机制。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加大拆小建大力度,着力解决城市空间不足、停车难等问题。以深化物业管理改革为切口,创新物业服务模式,连片推进物业全覆盖,分类开展物业层级化管理。依法依规管理城市,切实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加强便民市场、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规范管理,加快城区小广告、牛皮癣和乱涂乱拉乱搭问题清理整治。

2.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大脑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汇集中心,结合城市治理数据一张图,推进城市管理模式重塑。加快智慧城管应用,发挥智慧城管指挥平台作用,不断完善智慧武威·天马行手机APP陇政钉·政务通政务服务、天马行·城市通便民服务、城市一张图数字地图等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政企数据双向对接与开放,不断接入、叠加、升级行业应用,支撑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应用。形成一批基于城市大脑的特色应用,实现在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活缴费、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服务事项的综合应用。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用活用好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政策,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挖掘凉州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发掘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凉州特色文化资源,策划实施一批文化内涵深厚、游客参与度高、吸引力强的体验性项目。以丝路凉州·传奇武威为主题,丰富旅游业态系统,再现汉唐风情的凉州古今传奇风韵,将城区打造成集文化观光、古城体验、城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独具凉州风范的丝路凉州文化深度体验地。

2.打造凉州优势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研制开发马踏飞燕、西夏碑、天马故乡·醉美凉州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加强产业规范和品牌保护,打造一批全省全国知名品牌,将厚重多元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深度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凉州地域文化特色。配合承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等影响大、层次高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活动,不断创新节会形式,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影响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借助黄河文化宣传,加大凉州文化阐释弘扬力度,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和三馆理事会建设;着眼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着眼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4.强化融媒体影响力。坚持党管媒体、集约发展、移动优先、媒体+”理念的原则,按照新闻+政务+服务的建设目标,在做优做强新闻阵地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政务和服务渠道构建集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于一体的县域媒体格局和舆论宣传矩阵,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媒传播。进一步完善凉州融媒APP的各项功能,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好融媒体延伸产业开发。争取做好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融媒体延伸产业的开发,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交流平台,为群众反映诉求建言献策提供通道,为了解社情民意提供窗逐步成为全区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专栏16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1.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299总投资585546.22万元,总建筑面积为40.5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776、地下建筑面积10.8。建设汉文化历史体验馆、天马体验馆、凉州诗词体验馆、文化交流及演艺中心、游客集散广场及民俗节庆广场、河西文化旅游步行街、葡萄美酒文化产业街、游客综合接待服务中心、文创孵化产业中心、天马文创孵化产业园等配套道路及管网系统、停车场、人工湖、园林景观及智慧旅游系统等设施。

2.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总投资38.86亿元,主要建设贯通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古型建筑,打造凉州不夜城;打造凉州葡萄酒城,构筑葡萄美酒展销品鉴区;打造中华进士园和新雍凉书院,展现凉州古韵,弘扬武威悠久的历史文化

3.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投资773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展厅、游客服务中心、蜡像馆、青少年主体教育馆、纪念碑及广场、红色剧场、战斗遗址、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室外展廊、陈列布展、配套水电等附属工程。二期计划投资506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游客服务中心、蜡像馆、青少年主体教育馆、停车场等。

4.凉州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拟选址在城市规划区内预留文体用地,预计占地面积10000㎡,建筑总面积约10000㎡。总投资3000万元,拟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一处和室外露天文体广场。

5.凉州区文化馆维修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计划对现凉州区文化馆进行外部改造、内部功能室装修提升、水电暖基础设施改造。

6.武威舫策文化创意大厦建设项目规划用地面积5158㎡,建筑占地面积1974.2㎡,建筑面积22086㎡,总投资2.8亿元,主要建设民间收藏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和文化酒店以及配套基础设施。

7.莲花山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莲花山儒佛道文化为核心,打造沿武九公路两侧莲花山文化景观带,建设凉州乡村旅游市场、凉州乡村艺术社区等文化产业园,以及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度假景区以及配套设施。

8.白塔寺大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拟选址武南镇百塔村、张林村,以现有的民族团结示范大道和正在建设的白塔寺景区大道为主线布点修建:白塔寺遗址,凉州古城,田园综合体等文化旅游设施。

9.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计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陈列馆)一栋,配套建设绿化、硬化、市外管网、化粪池等附属设施,并购置旅游观光车等设备

10.下双大庙消防安防防雷工程项目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下双大庙及魁星阁古建筑安装消防安防防雷系统。

11.亥母洞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亥母寺遗址修建考古发掘陈列馆,向游客展示亥母寺考古发掘现场图片。

12.海藏寺油饰彩绘项目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海藏寺牌楼、大雄宝殿、藏金阁的油饰、彩画进行修复保护。

13.海藏寺数字化项目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海藏寺牌楼、壁画石刻等制作高清晰数字化处理与展示。将海藏寺保护工作、壁画修复过程、以及相关佛经故事和碑记等主题以数字大屏展示。

(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凉州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成全国历史文化旅游名

1.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牢固树立文化以旅游为体,旅游以文化为魂的理念,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名区建设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发展为方向,构建以凉州古城为核、S316省道为轴、东部乡村度假养生旅游区、西部山林风光避暑旅游区、天梯山文化旅游区、北部腾格里沙漠生态旅游区协同发展的一核、一轴、四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按照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2.促进旅游业全业态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着眼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着力完善产业要素配置,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建设旅游酒店餐饮、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农家乐、乡村美食集聚区等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相对固定的餐饮服务集聚区。实施旅游床位工程,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推动旅游住宿从传统星级酒店为主向多元化、个性化、非标准化住宿业态发展。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办展演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纳入全区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做好景区景点开发,打造武威温泉度假村,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康养产业发展。到十四五末,新创建A级景区2个、星级旅游饭店4家,培育文化旅游骨干企业2家。

3.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及交通干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快道路、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将旅游景区纳入乡村公交和客运班车线路,开通重点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专线,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客运站点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完善城镇、景区、乡村旅游点及客运站点、道路交通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编制景区景点绿化规划,积极推动景区景点绿化提升景区景点的生态、文化和休闲旅游等功能。

4.培育新兴旅游业态。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依法有序发展沙漠生态观光游。争取加快实施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培育以红军西路军艰苦战斗的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红色励志旅游产品,积极创建红色旅游研学基地。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开展徒步穿越、户外野营等体育健身旅游项目。积极发展自驾车户外旅游,依托特色景区,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服务基地和露营地,策划推出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自驾车户外旅游基地。积极鼓励开发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影视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产品,全面丰富旅游业态产品。策划推出夜游凉州古城等文化娱乐活动。在有条件的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富有传统性、乡土性和场景性的游客互动体验表演项目和民俗等项目,丰富游客休闲活动内容。推动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品牌化管理、连锁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和特色化发展。

5.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以省道S316S315S308道路沿线和景区周围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体验、农产品采摘等为内容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加大乡村旅游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标识标牌、信息网络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创建特色旅游星级农家乐5个。

6.实施旅游+互联网智慧旅游模式。依托智慧武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公安、住建、交通、卫健、市场监管、地震、气象、测绘、移动、电信、银联等涉旅数据资源归集、分析、共享机制,健全完善旅游大数据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全区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水平。到十四五末,把凉州区建成智慧旅游城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景区,实现3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三星级以上饭店和其他主要游客活动场所无线免费网络全覆盖。

专栏17  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工程

1.永丰红色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500万元,主要包括四十里红色文化村建设、爱国主义研学基地、红色旅游产品研发、红色文化展演广场等内容,同步配套完善镇区道路、步栈道及路灯、上下水管网敷设、垃圾回收处理设施设备、标识标牌、镇区美化绿化亮化、停车场及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2.清源葡萄酒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打造葡萄种植、酿造、观赏、生产、加工及旅游全产业链,建设葡萄酒产业及旅游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特色花卉苗木种植区、设施农业功能区4个板块,配套相关基础设施。

3.凉州区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包括标准体系、支撑平台、大数据平台、一机游、管理平台、智慧景区、示范行政村等软件平台建设和硬件建设。

4.凉州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经营、游客监督、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经营,秉承让旅游更简单·让出游更便利的理念,整合区内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和旅游交通等产业资源,通过统一宣传、统一计调、统一采购等形式,组装旅游线路产品,代发售景区门票、交通票、餐饮住宿等业务,打造公众旅游服务平台和多功能城市旅游超市。

5.天梯山大景区建设项目。涉及凉州区张义镇、黄羊镇,规划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9亿元。包括石窟核心区水上观赏区民宿度假区等内容。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努力探索具有凉州特色、农旅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1.优化乡村发展空间以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环境为乡村发展基础,以农耕文化为乡村文化底蕴,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完善城乡布局,提升乡村风貌品质。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打造沿山沿川沿沙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优化高效集约的生产空间建设尺度适度、布局协调、功能有序的宜居生活空间。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点保护生态空间。

2.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要素活力,大力培育本土人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就地就近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加强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支持涉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帮助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开展志愿活动、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回馈故里,支持返乡人员建设新型农村。加大对乡村干事创业人才在贷款扶持、营商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更多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充分发挥驻凉科研院所和国有农林场的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院、地、企三方合作平台,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加快培养一批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懂技术的土专家,善耕作的田秀才,着力打造职业农民、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3.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宜居乡村。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推广人畜分离,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快四化六有改造步伐,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拆临拆违治乱、社区闲置房屋清理入住、废旧宅基地拆除复垦复绿,加快推进改灶改暖改厕,实施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打造一批承载乡愁、传承乡村文化、体验农耕的特色美丽乡村,提升村容村貌。全力消除农村视觉贫困,通过农村闲置老旧房屋拆除、一村一示范点建设、住房安全质量提升等行动,不断提升农户住房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制度,明确四议两公开事项清单;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强化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服务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村民自治渠道,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镇村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窗口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实行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实现口径汇集,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健全监督体系,改革创新考评体系,增强基层管理能力。以创建平安村庄、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满意凉州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系列创建活动

5.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乡贤文化;积极弘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武威城市精神,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治理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推进婚丧习俗改革,破除乡村陈规陋习,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五好家庭、身边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凉州区公共文化云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18  乡村振兴建设项目

1.美丽村庄建设项目。以通道绿化、乡村公路、田间道路、土地整理、农户改厕、清洁暖炕改造、农村电网改造、村级体育场建设等为重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村庄;完成农户改厕9420座;完成29个镇、2个指挥部14.35万户农户清洁暖炕改造;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在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项目的141个自然村配备建设村级体育场。

2.凉州区新民居住房试点建设项目在全区37个镇建设新民居试点33个、1677户,分散建设新民居住房307户,同步水、电、暖、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利用5年时间,力争改造土坯房33770户,建设具有现代功能、体现本地特色、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新民居。

3.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8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日处理生活污水9920.6,硬化社区道路,安装路灯、绿化社区。

4.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提标改造2座污水处理站,新建1座污水处理站,将永昌镇校西新聚苑社区等社区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接入城市、工业园区或周边社区污水收集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全区不具备建站条件的村镇生活污水。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1.强化预警监测帮扶。把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落实落细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防止因政策力度降低、帮扶力度减弱造成致贫返贫。持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因灾新增危房户安置、冬季供水冻阻问题排查、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工作,逐户逐人逐项解决存在问题,对符合条件的人口及时识别认定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小额信贷、兜底保障等扶持措施,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贫困人口不返贫、边缘易致贫人口不致贫。

2.抓好产业就业扶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围绕发展10+N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利用土地、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等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粮食安全与特色产业双赢双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外引内培力度,持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规范化运行。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政策扶持资金管理、集体经济收益管理的制度办法,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产,由村集体以采取创办合作社、参股分红等方式发展经营集体经济。不断建强产业基地,壮大经营规模,夯实增收基础。坚持内引外联相结合,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带富能力。扩大电商和消费扶贫规模,推广扶贫车间、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吸纳更多人口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加强就业扶贫,提升就业技能,稳定输转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持续做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落实就业托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3.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学习宣传和践行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完善多干多补、以奖代补等措施,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巩固脱贫成果与财政保障投入机制,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上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凝聚攻坚克难力量,补齐自身发展的短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积极谋划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职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一)谋划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谋划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动5G技术网络建设,积极开展5G应用场景试点,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施网络强区战略,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速率,推动5G规模组网、产业培育和商业化应用。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智慧凉州,实施宽带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旅游、智慧园区等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充电桩等设施。

专栏19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5G通信网建设规划项目。共规划站址2592个,投资17.76亿元。其中凉州城区规划5G站址1152个,投资6.83亿元,保障城区5G信号全覆盖,实现5G网络在工业互联网、城市综合治理、智慧物流、智慧旅游、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智慧商贸、高清影视、无人驾驶等多领域的全面支撑服务。

2.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依托文化+”旅游+”科技+”三大引擎,以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设符合凉州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游客实际需求的应用服务,形成以雷台景区为核心,辐射周边A级以上景区黄羊河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景区、天乙生态园、鸠摩罗什寺、磨嘴子神泉山庄、武威温泉度假村、塔儿湾景区、头道槽大漠景区、普康田园综合体等景区及多个旅游村的凉州一体化旅游业态,实现凉州区旅游业向服务化、智能化转变。

3.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建设凉州区水务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平台。

4.建设智慧凉州APP综合门户、凉州区政务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将各个领域的城市服务数据资源、信息流收集汇总,最终将服务能力拓展到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为政府、企业及公众三大城市主体服务。

(二)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通达能力。着力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完善对内对外公路网,积极配合高铁、机场建设,补齐短板,打通对内对外交通物流通道,着力打造公路、铁路、航空有机衔接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1.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交通运输网络。配合推进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加快建设铁路、机场项目,建成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武威东至张掖西段、武威民用机场等项目,谋划实施武威至中卫高速铁路等项目,开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内重要节点城市航线,打造丝绸之路陆路货物和空港物流园区集散中心。以凉州绕城高速、G569线北仙高速、S315线等骨干路网的新建和改扩建为重点,形成与周边省市城市群快速链接的高速公路网。十四五期间,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全履盖,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内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完善城区内部交通和农村公路网,改造提升通、通村公路,推进区内公路联网加密;加快实施公路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改造工程,打通毛细血管大动脉之间的连接,贯通内部交通与外部大通道。着力构建以国省干线为主的外联路、以旅游路产业路通乡村路为主的支线网、以村道和硬化巷道为主的门口路等覆盖全区的道路交通网络。

2.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持续改善。进一步拓展公路旅游服务功能,强化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完善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实施阿盟快速通道(武左公路)、天祝县旅游大环线天梯山大景区旅游公路S308线黄羊至金山连接线等旅游公路建设,实现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3A级景区通三级公路、2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通硬化路的目标,基本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农村公路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等工程,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有序推进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对部分危旧桥梁进行加固维修,实施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200公里,农村公路联网路100公里。到2025年,实现全区70%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民航、城市交通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资源,形成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专栏20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1.高速铁路建设工程1)续建正线194.3公里,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武威市境内长124.53公里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预留350公里/小时提速条件。2)拟争取新建正线243.9公里,武威市境内(凉州区)24.9公里,武威东至张掖西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预留350公里/小时提速条件。(3)拟争取新建正线200公里,武威至青海西宁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预留350公里/小时提速条件4)新建长途客运站1座,公交枢纽1个,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靠候车区1处的武威高铁综合交通枢纽。

2.武威东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12.5公顷,枢纽总设施面积130900㎡,主要建设上盖景观广场、高架匝道、地面换乘通道、地面配套旅客服务区等工程。

3.凉州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按照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新改建农村道路2000公里,处治道路安全隐患里程2500公里。提级改造阿盟快速通道,改造Y308线丰乐镇至西营镇公路13公里、Y315线和平镇至金塔镇公路13公里、X159线洪祥镇至西营镇公路21公里、X153线黄羊至吴家井旅游公路38公里。

4.武威民用机场建设按国内支线机场标准,建设5000的航站楼及6C类机位的站坪,1座塔台和800的航管楼等配套基础设施。

(三)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总基调,完善水源安全保障,着力加强蓄水水源和城乡生活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和配置能力,保障区域用水安全

1.水源安全保障。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区第二水源工程,保障区域生活用水安全;规划并启动实施凉州区调蓄水池工程项目,进一步优化全区水资源调度,破解资源性缺水和时空来水分布不均的难题,提高全区水资源空间调度能力,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条件;配合省、市做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研究论证,争取将凉州区作为受水区,通过外流域调水缓解全区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

2.供水安全保障。着力加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统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建设以地表水供水为主的水网体系,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水保证率;争取实施永昌、金塔、金羊、西营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项目,通过实施干支渠改造、计量设施升级改造,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3.生态安全保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主要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整治等措施,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对红水河沿岸、邓马营湖等沿沙区域,通过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恢复地下水水位;对黄羊河上游夹皮沟、大虎目沟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16平方公里,恢复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

4.减灾安全保障。重点实施金塔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武威城区及河道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抗旱应急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地下水应急水源工程,确保在枯水期饮水安全。进一步健全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完善抗旱防汛减灾体系,提高抗旱防汛减灾能力。

5.现代水利发展。建设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增强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进程,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决策指导、辅助调控调度建设全区来水、蓄水、输水、供水、用水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积极建立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提高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专栏2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1.凉州区调蓄水池工程

1)凉州区西营五干片区调蓄水池工程。新建调蓄水池2座,调蓄容积733.82,配套管理房、泵房、引水渠道、输水管道等附属设施。

2)凉州区调蓄水池工程。建设西营河与金塔河、西营河与小沙河、西营河与海藏河、金塔东干一支与杂木河红崖支渠、杂木一干与黄羊四干渠、黄羊河与洪水河等输水工程,共修建调蓄水池11座,总容积1257.89;配套管理房、泵房、引水渠道、输水管道等附属设施。

2.农村水工程

1)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规划在西营、杂木、金塔、黄羊、金羊、清源、永昌七个灌区改造集中供水工程11处,改造水源工程1处,更新改造水厂净化设备3套、消毒设备3套,修建3000m³调蓄水池6座,改造供水管网353.2公里,安装入户水表5.99万块,安装自动化监控系统6处。

2)抗旱应急水源保障工程。在西营、金塔、清源、杂木、永昌灌区建设农村饮水地下水应急水源工程,确保在枯水期人饮安全。

3.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西营、金塔灌区干支渠道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及配套附属工程建设对永昌、金羊灌区机电井计量设施实施更新改造,配备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发灌区综合数据库系统,配套建设数据采集软件、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APP软件等。

4.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石羊河干流、西营河、金塔河等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5.重点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在金塔河(南营水库至连霍高速桥段)实施生态防洪治理工程,新建堤防9.72公里、护岸3.1公里,疏浚河道8.34公里,岸坡绿化287亩。

(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利用能源资源综合优势、能源产业基础和开发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传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壮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扶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全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设、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跨区外送通道建设。到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将达到7亿千瓦时,建成凉州区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大型、综合型的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1.积极发展生物质能。立足农村村落布局、农民需求以及养殖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整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沼气发展。启动农村能源综合示范村建设,配套开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强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收、储、运体系建设,开展秸秆气化、固化、炭化等高效能源化利用,全面提升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建设水平,保障城乡生活燃气供给均等化。

2.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利用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获批和国家鼓励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不断降低区内煤电使用比例,增加新能源智能调度接入,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达到较高比例,积极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供电、供热、供暖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减少城市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新能源利用在城市消费中的比重,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开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城镇清洁供暖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进一步引导用能方式转变。

3.优化完善电网结构。优化完善110千伏网架结构,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形成以33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向各110千伏变电站双回路辐射供电结构,提高区域供电能力。适度开展35千伏电网优化完善工程,加快110千伏及以下配农网建设,逐步实现与110千伏电网的协调发展。加快解决10千伏电网中低电压、线路卡脖子等问题,提高10千伏及以下电网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推动设施农牧业与配套电网同步建设,提升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城市新区和设施农牧业等区域的供电保障能力,全面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

4.积极支持油气管道过境工程建设按照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输送格局,积极配合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武威段工程,支持推进后续输油输气管线规划建设,确保国家西北能源战略通道的顺利实施和安全运行。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建立健全管道保护长效机制。

专栏22  能源基础设施推进工程

1.武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配合市上争取将武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1座,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弥补电力系统调峰缺口,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网供电质量。

2.煤炭建设项目建成甘肃九条岭砂泉沟煤业有限公司砂泉沟煤矿。

、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和节点作用,围绕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统筹实现南向、西进、北拓开放,以深度融入陆海新通道为重点,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金沙物流园、昊天农产品市场为载体,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主体,健全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立足武威、服务周边、辐射我国西北地区乃至中亚、欧洲国家的外向型物流枢纽。

1.增强物流节点功能依托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和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着力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进出口木材集散中心、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积极申报设立铁路口岸、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航空口岸、果品口岸、整车进口口岸等。加快建设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积极申报武威铁路口岸,拓展铁路口岸功能,增设粮食、果品、肉类、汽车等大宗物资进出口服务,打造西北重要物流节点丝路跨境电商集散分拨中心。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加强铁路、公路、各类口岸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陆港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以保税物流设施、铁路公路航空物流为核心,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物流节点体系,打造丝路货物集散中心。支持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电商业务,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3.培育与引进现代流通主体支持企业改造升级或兼并重组,通过建设国际集装箱编组站、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综合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行业的中小物流企业完善功能和延伸服务,扩展物流服务网络,满足多样化的物流市场需要。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凉州。支持新型流通主体利用批发市场拓宽委托交易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4.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挥凉州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生鲜牛羊肉等大宗农产品优势,按照加工预冷储藏运输销售完整冷链运营模式,打造冷链资源共联共通的集预冷、加工、冷藏、配送、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以国际陆港、城区周边、中心乡镇的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5.建设综合物流管理运营平台规划建设综合物流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信息服务、运输服务组织、物流交易等综合物流功能集聚,建成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区域总部基地,打造区域物流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价格指数中心。通过聚集和整合物流服务、商贸服务、制造业、银行、第三方结算等环节和功能,支持创新物流服务模式。积极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网平台,整合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快递公司、电商企业等流通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合理布局新的农产品库点和运输线路。

专栏23  外向型物流枢纽建设重点项目

1.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编组站。强化武威南站编组功能,完善配套物流服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常态化运行,协同推进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及相关口岸建设,规划建成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集装箱编组站。

2.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提升武威昊天农产品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甘肃金佛农业冷链物流中心运营水平,促进建立收获预冷冷藏车批发市场冷库消费者为主线的完整冷链,探索PPP方式筹措资金,建成现代化、规模化的冷链仓储中心。

3.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跨境电商全球直购体验中心为平台,引进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加盟,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跨境电商市场。建立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完善跨境电商的货物监管流程。

4.凉州区10万吨冷链物流中央厨房项目。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421.72亩,分7个片区,共建设静态库容量10万吨恒温冷藏库。

5.田恒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10万吨冷链储藏库1座、蔬菜交易大厅1座,电子商务及物流中心5栋,商务接待中心1栋,商业综合楼3栋,集贸中心5栋。

6.甘肃华中万亩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及10万吨现代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集蔬菜初加工、冷藏保鲜、仓储、信息、配送等为一体的蔬菜冷藏保鲜物流库,库容规模10万吨;流转双城镇南安村及周边土地3000亩,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发展订单蔬菜种植12000亩(春秋两茬)

7.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加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在蔬菜、畜产品等产业大镇建设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仓储保鲜设施,加快农村传统市场的改造升级。

8.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项目。建设集活畜交易、畜产品展销、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1个,完善18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生鲜乳收购站1个,改造提升3

9.活体储备与冻肉储备建设项目建设肉牛、生猪活体储备规模养殖场4个,建设冷冻肉储备库1座。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开放外向型经济。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交流,扩大面向中亚西亚、欧洲国家进出口贸易,拓展南向进出口贸易。培育壮大和引进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商贸市场主体,夯实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等载体建设,完善现代商贸服务业态,提升凉州城市现代商贸服务品质,建设区域性的消费中心。

1.切实提升核心商业区品质重点培育万达广场、万嘉国际广场红星美凯龙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打造武威名店品牌。推进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引进连锁便利店、品牌区域代理,发展一批服装、体育用品、美容化妆等专业店、精品店结合旧城改造和景区提升,营造浓郁的商业城市氛围。

2.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保护传统商业文化,积极引进现代新消费业态,营造特色商业街区氛围,规划建设西凉文化特色商业街道,重点打造以天马文化园、鸠摩罗什寺和文庙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文化旅游消费圈,充分彰显凉州古城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现代购物等为一体的特色商业圈。

3.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化专业市场空间布点,加强专业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绿色化建设,重点推进武威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二期、田恒农贸市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及六大产业园等市场建设及提升工程,壮大市场集聚能力和效应

4.推动消费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连锁机构进驻凉州,加快建设高档次宾馆酒店,培育武威地区餐饮名店,巩固提升餐饮、美容、休闲、娱乐行业的档次和水平。

5.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和出口示范农业,加快培育出口企业,打造凉州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抓大、促小、育新、引强,大力培育和改进出口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向型中介服务组织。全面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高起点建设农林牧产品和食品出口基地,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确保出口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提高绿色农产品竞争力。着力搭建产品出口服务平台,提升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大力拓展中西亚和欧洲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打造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6.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速融入兰白经济圈、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合作开放新路径,深度融入河西走廊一体化组团发展在生态建设、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融入河西走廊经济带。推进与内蒙古阿拉善盟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务实合作。探索推进与毗邻地区开展相关领域合作交流。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各项改革部署,全面审视全区改革工作短板,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改革措施落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优化协调高效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加大机构调整和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等问题,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国企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国企改革新模式,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广一户一块田整地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等制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享有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保障农民的成员收益分配权。充分利用凉州区被列为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完善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成草原承包权确权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健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深化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以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

3.加大支持农业体制创新力度。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展,积极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收回力度,盘活闲置土地,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5.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中小微企业普惠性信贷支持。坚守风险底线,深化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制度机制。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农村网点,积极探索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设立特色农业产业担保基金,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开发宅基地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注重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改革的衔接配合,研究出台符合我区实际的科技投入、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人才使用等政策措施,集聚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普惠性、精准性科技政策供给,加大科技投入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构建以现代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基础、新兴市场为导向、集成应用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加快凉州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加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突出科技支撑引领,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依靠科技创新重塑生态工业竞争新优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新引擎、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4.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民生科技支撑。全面统筹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支持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建设、食品药品、公共安全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应用,实现科技的包容性、普惠性发展。

(三)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等服务机制,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措施,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2.深化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改革。简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落实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审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联合惩戒机制。坚持六个一视同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四个到做法,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评价营商环境等制度机制,践行”“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更加优质便捷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全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加快建设具有凉州特色的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度,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确保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统筹保障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摆在优先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城镇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去产能企业分流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就业率。大力促进自主就业创业,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全面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全面促进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再就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扩大担保资金筹集规模,简化手续,加快放贷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就业困难对象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增强政府调控社会就业能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实现区、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共享全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和职业培训补贴的作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完善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劳动力就业监测预警体系。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平等自愿、市场主导的原则,全面推进与区外的劳务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转移就业基地、建立驻外机构等措施,建立稳定的转移就业基地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鼓励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投资兴办劳务派遣机构,开展劳务派遣业务。充分发挥已建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凉州区劳务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联系,着力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

4.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基础作用。对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开展再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广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保证,努力建设教育强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凉州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新建凉州区第八、第九、第十幼儿园,改扩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制定《凉州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实施细则(试行)》,着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持续扩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构建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到2025专任教师基本实现全员持证上岗,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以上。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探索农村大学区管理改革,有效有力有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资金困难学校倾斜。做好城区学校和两类学校建设工作,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制定实施《凉州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优化凉州城区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城区中小学布局,实现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落实《凉州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实施方案》,组建黄羊片教育集团,建立运行高效的集团内部体制机制,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益,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打造一批以少年宫为龙头的素质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政策,积极推进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工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整体提升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水平。

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求加快学校校舍条件改善、教学设施配置、教学管理能力储备进程,如期进入新高考改革的办学轨道合理定位普通高中发展方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强化学校资源建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高质量提升深入实施名校+”工程,着力提升武威六中办学内涵和办学水平,实现武威六中跨越式发展,将武威六中打造成为陇原名校,带动武威七中、武威八中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

4.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面落实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区职业中专办学条件,创建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57个优质专业。做好1+X证书制度省级试点工作,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好中高职“3+2”衔接培养模式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开展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职业教育标准落实成效监测强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新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大楼,规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标准,承接各类培训项目。到2025年,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5.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到2025年,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提升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探索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合作,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开展以个别化教育为特征的课程改革研究,增强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提高教育与康复的有效性。增强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加强一生一策的探索研究及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引导名师、名校长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落实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双名(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市、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教学名师和名校长;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建立多渠道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公费师范生和高学历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培树和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7.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和服务教学能力,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生机比均达到5:1以上,师机比达到2:1以上,区直学校力争达到1:1,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持续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互联网+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推广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创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加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实现从三通两平台三全两高一大的跨越发展。

8.依法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办学经费的来源和稳定增长。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性经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新建住宅小区根据学校布点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安排好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用地。

9.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创新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探索构建思政课程建设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家庭、学校、社会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全区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力争使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专栏24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校舍面积10500㎡,改建校舍面积6000㎡。其中:新建凉州区第八、第九、第十幼儿园改扩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

2.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学校12所,新建校舍面积11.72。其中:新建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凉州区柏树镇清水小学、新关九年制学校武威职业学院西南侧九年制学校。迁建武威第二十一中学、枣园九年制学校。改扩建武威第十中学、武威第十三中学、共和街小学、西关小学、南关小学、台庄小学等。

3.职业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校舍面积34400㎡,其中:新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大楼1幢,建筑面积16850;培训中心公寓楼1幢,建筑面积9550;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舍,建筑面积8000

4.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武威第七中学运动场15000㎡,实施武威第七中学教学设施设备提升项目和武威第八中学公寓楼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5.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项目在武威第四中学、凉州区古城镇九年制学校、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凉州区长城镇西湖小学和凉州区丰乐镇明德小学实施寄宿制学校改扩建项目,规划新建教学楼3000,新建学生宿舍楼9600

6.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凉州区金山镇九年制学校、凉州区河东镇九年制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各40,建筑面积2800㎡。

7.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建设项目武威第五中学、武威第二十中学等12所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化运动场面积82300㎡。

8.农村中小学水厕改造项目20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新建、改扩建水厕项目,新建厕所面积1600

9.电暖供暖改造项目4学校燃煤锅炉供暖和农村学校小煤炉供暖改造为电暖供暖

(三)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着力提高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筑牢社会保障兜底网络。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机制,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脱困,持续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工作。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管理保障性住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2.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保险扩面活动,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逐年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探索残疾人提前享受待遇,解决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乡镇(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场所、机构、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强化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健全多方监管的工作机制,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全程监督,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四)着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办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1.加快健康凉州建设大力实施全民健康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全省慢性病示范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动落实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逐年提升各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置水平,加大医疗资源配套资金力度,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落地见效。积极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保障能力。

2.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稳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以补助经费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以老年人健康保健、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145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和不得大病,持续减轻城乡居民就医负担。力争十四五末达到全民普惠服务。

3.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卫生综合监督、公共卫生应急、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有效开展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卫生应急保障物资储备库建设,做好医疗防护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各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建设工作,做好新形势下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4.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办好区属两家公立医院,凉州医院建设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凉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为三级乙等专科医院;每个镇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规范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业工作人员2025年,城市实现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可及圈,农村实现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可及圈,为城乡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服务

5.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凉州医院、凉州区中西医医院科学发展。加强区级储血点建设和基层急救网络建设,形成网络化区域急救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监做好对各类医疗机构建设、医疗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统一归口管理充分发挥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方面的作用。严格落实医疗服务核心制度。加强对高额医疗费用、抗菌药物、高价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的回溯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滥检查、滥治疗不规范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调处,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6.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培养打造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公立医院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引进一批重点院校医疗卫生人才来凉工作。健立完善公立医院全员聘用制,全面推行医务人员同工同酬。健全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制度,实施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骨干医师培训、西学中培训、中医(药)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项目,培养实用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控策略临床应用研究。健全完善酬薪、职称评等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向艰苦边远流动。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相结合,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做大做强多样化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农村医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提升层次的养老服务业,持续有效保障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幸业养老、康德颐养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集聚医、食、养、护、文、体、游要素一体化的养生(养老)休闲基地。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进一步优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利用农村闲置集体资产规划建设一批敬老院和老年幸福寓所。稳步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提升改造,优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布局,加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管理,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专栏25  养老医疗保障工程

1.武威市传染病医院住院部大楼建设项目。投资9600万元在凉州医院新建区建设传染病医院住院部大楼一栋,建设面积2万㎡

2.凉州区医养结合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在凉州医院新院区建设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总投资3亿元,新建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8万㎡。

3.凉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基础设施扩建项目。在凉州区凤凰路100号东侧(凉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东侧),新建综合业务楼一栋,新建用地7.92亩,投资8000万元。

4.凉州区医疗应急储备中心建设项目。新建医疗物资运转储备大楼一幢,建筑面积约1万㎡,配套储备设备等附属工程。

5.凉州区失能特困人员服务中心。项目占地面积20亩,主要建设公寓楼13500㎡,综合楼12000㎡,总建筑面积5500㎡,购置配套设备,建设水电暖等设施。

6.医养中心项目。建设中医养生养老相结合的医养中心,康复护理中心,并配套建设汉代医简主题文化广场,中医理疗馆及中医药膳餐厅,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展销中心。

7.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投资6310万元,建筑面积14779㎡,实施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和实验室建设项目。

8.凉州区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中心卫生院向区域医疗分中心模式发展,加强9个区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实施黄羊、丰乐、张义、西营、永昌、武南、羊下坝、清源、高坝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项目及职工周转宿舍建设。黄羊镇、永昌镇、武南镇、高坝镇、羊下坝镇、清源镇中心卫生院和西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二级医院规模发展。实施一般卫生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就诊区、宿舍、食堂改造力度,美化、亮化就医环境。

9.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建设。为确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居民服务需求,逐步将东大街、东关街、宣武街、火车站街、荣华街、地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纳入政府建设规划。

10.凉州区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坚持村卫生室资产公有化,从2021年开始,利用五年时间,对政府未投资建设的191个行政村卫生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计划纳入区级财政预算。

11.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更新完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车及车载设备,提高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12.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实施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强中医馆建设,规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13.凉州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组建项目。切实把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完善服务体系,计划建立凉州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14.凉州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组建项目。建立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建立凉州区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规范医疗市场监管,保障居民就医需求。

15.凉州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6亩,主要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康复理疗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婚姻登记服务、低收入家庭信息核对服务、社会组织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1栋,总建筑面积8000㎡,购置配套设备,建设水电暖等设施,总投资4000万元。

十、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构建凉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各单位、部门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和智慧政务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内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强化执法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社情民意回应机制,健全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政府层级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考核和监督体系。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各项要求,严格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广泛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普法工作机制,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信仰,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把法律援助作为民生工作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健全市民守法信用制度,完善守法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发挥市民公约、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进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多元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末梢治理,引导群众依法维权、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成长,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管护教育矫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全社区服刑人员管控水平和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体平稳。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宗教和睦和谐。推进审计、国防教育、气象、统计调查、地方志、外事侨务、档案管理、机关事务、保密、文联、工会、科协、工商联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专栏26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项目

1.凉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980万元,区级综治中心建筑面积共1898m²,总投资950万元,主要购置群众服务接待大厅场地,扩建完善各类功能室。先期投入275万元,初步建成区级综治中心,预计20215月完工投入运行,每年网络运维费用30万元。

2.凉州区各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规范48个镇(街道)、481个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及信息化建设,每年网络运维费用50万元。

3.凉州区反邪教关爱之家规范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在凉州区拘留所建设高标准、规范化、配置三区九有的反邪教关爱之家,建筑面积共600m²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凉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始终把平安凉州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落实平安凉州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整治,实现雪亮工程全域覆盖,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加强易燃易爆、剧毒等重点管控的危险化学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管控,严防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和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网络安全、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切实消除隐患,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防范较大事故,坚决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响应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人民防空基本指挥能力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灾害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着力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救灾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等重大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专栏27  应急储备项目

1.凉州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项目选址在凉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0.04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应急储备库4栋,总建筑面积3192㎡,配套建设办公辅助设施,购置相关设备。预留防火物资储备库、医疗物资储备库及紧急转移安置区60亩。

2.武威新城区消防站建设项目项目占地9224,新建综合楼一幢,钢结构训练塔一座,总建筑面积4270㎡,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以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为目标,将消防救援站的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等全面纳入强制性规划内容,大力推动城镇消防救援站建设。2022年前完成新城区消防站建设并投入使用,积极筹建凉州工业园区消防站。

3.灭火救援装备提档升级项目增配城市主战、远程供水、重型泡沫、举高救援、战勤保障等消防车辆10辆。

(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坚持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原则,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普及宣传,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定期开展军地联合演练,推进基干民兵应急队伍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实现一体建设、统筹使用。持续加大国防动员基础设施投入,配套完善乡镇武装阵地,推动县域民兵军事训练场地建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必须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严格落实规划实施、规划监督、规划评估及部门协作、项目支撑等保障措施,确保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规划推进落实机制。强化党委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将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各部门及产业园区,层层落实责任,强力推进规划有效实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为推动《规划》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健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统筹衔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监督合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广泛宣传十四五规划,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二、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完善要素市场化配制体制机制,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形成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强化公共财力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着眼于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形成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对投资项目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争取中央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中央和省上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十大生态产业投资基金及其它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效应和引导效应;进一步强化重点国有企业、投资集团等重点建设项目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作用;积极做好企业债券工作,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品行端正、工作敬业、崇尚实干、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培养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度,整合优化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积极推进证照分离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中央、省、市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市场能有效调节的不再保留审批许可。加快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大幅压缩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电力用户办电等时间。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区域评估、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中小微企业分类扶持制度,加大对创业创新类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清理各种准入限制和隐性壁垒,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推动一站式财税托管服务,实现不来即享;完善对企业金融扶持政策,建立银企交流合作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建立清偿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加强刑事、民商及司法保护,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支持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日常性、基础性作用,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推进信用监管,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四、强化规划实施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举全之力,共同努力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部门、各镇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部门、镇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要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加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的横向衔接,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加强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纵向衔接,要把十四五规划与年度计划、各类行动计划及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等紧密结合,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五、加强监督评估

依据规划中提出的不同指标的属性,建立规划指标评价与实施机制,将相关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形成规划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的中期评估制度,按期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工作,主要评估重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当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按程序提出调整方案,报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规划,充分展示规划的内容,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集全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凉州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挑战与机遇并存。《纲要》明确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上下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