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凉州区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公开方式 发布机构
/2019-00000 主动公开 凉州区西关街
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州区“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凉州区西关街 发布日期: 2019-11-06 浏览次数:
为认真贯彻落实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政办发201824号)精神,结合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凉政发2016160,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开放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外向型经济

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发挥我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黄金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开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发挥经济互补优势,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认真实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发展进出口导向型产业、国际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打造功能完备、要素聚集、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陆港中心区,提升陆港中心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以生产服务业、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吸引外向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启动运营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木材集散中心、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积极申报建设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粮食、果品、整车内陆进口口岸设立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完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仓储、物流和基础设施,增强货物运输、换装和通关能力,拓展中西亚和欧美市场,确保“天马号”常态运营。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凉州产业基地,打造国际陆港区内现代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积极推进黄羊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设施,提高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能力,把黄羊镇建成陆港生活服务区。(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国土局、水务局、交通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质监局、区供电公司,黄羊工业园区、黄羊镇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博览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进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企业,建设加工贸易基地。加强与沿海港口、新疆对外口岸和省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融入丝路大物流平台,鼓励本地企业对外承揽工程、投资、输出劳务,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引进利用外资力度和效率,鼓励外商多形式、宽领域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区农牧局、区招商局、区林业局

(三)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严格按出口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提升凉州绿色农产品质量,积极培育人参果、皇冠梨、核桃、红提葡萄、牛羊肉等出口产品,建立以无壳瓜子、糯玉米、设施蔬菜为特色的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基地。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5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培育壮大荣华公司、黄羊河集团等企业,引进出口创汇企业,创立凉州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中亚、西亚等出口市场,扶持发展壮大外向型中介服务组织和出口创汇企业,扩大进出口业务。积极搭建产品出口服务平台,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凉州集结,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物流、经济流、信息流黄金节点。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区质监局、区科技局

二、协调推进,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工业生态化、城镇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积极推进城乡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依托金昌工业优势,按照大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新能源综合利用产业,推进金武工业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整合两地农业资源、技术、资金和项目,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产业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发挥人文资源和人居环境优势,建设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建设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区。(牵头单位:规划局、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农牧局、商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国土局、建设局、水务局、林业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

(二)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支撑作用,全面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着力促进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努力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加快富民强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富民强之路。(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农牧局、区商务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国土局、区建设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供电公司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打造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良好的特色小城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加快通村道路建设改造、小城镇电力、通讯、燃气、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市场、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力。加强对小城镇历史、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保护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特色业态为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市场要素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建设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分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区交通局、区国土局农牧局、水务局、林业局、教育局、卫计人社局、区工信局商务局、区新农村办、区供电公司

三、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决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持续加强。加大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修复和保护力度,全面治理违法违规矿产开采、水电、旅游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学习宣传,大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扎实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全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9.93%。(牵头单位:林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国土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建设局、水务局、农牧局、交通局、气象局、区供电公司

(二)全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北部防风固沙造林、水环境保护治理三项重点工程,使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国土局、区环保局、林业局、农牧局、水务局、建设局、区扶贫办)

(三)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从节约用水、水源保护、生态修复、重大水利工程等方面,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治理后续项目。强化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祁连山移民原住地的水资源保护,推进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防沙治沙,认真落实河长制,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健全完善源头保护制度和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平水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牵头单位:水务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区发改局区林业局气象局)

(四)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倡导节水文明生活方式。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积极争取实施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促进水资源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0.22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3.53亿立方米以内。(牵头单位: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农牧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

(五)加快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全力实施G30高速、G569高速、国道312线、省道211线、金武公路、凉古公路等交通干线和区乡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开展园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建设、企业绿化美化、闲置土地绿化,努力提高建成区绿化率。积极开展镇区外围防护林网建设、主干街道绿化和镇政府、学校、卫生院、派出所、税务所等驻镇各单位院落绿化美化以及以贫困村为重点的村组绿化美化活动,对村组道路、沟渠、河道、坑塘、街道、房前屋后空地、荒地、村庄周围全面实施绿化。突出抓好7个深度贫困村绿化,绿化资金、项目优先向贫困村倾斜,全力打造村组绿化示范点。“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造林17.5万亩。推进水源涵养林和湿地资源保护,对雪山、冰川、沼泽湿地以及外围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进行全面保护。严格落实“五禁”决定,依法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牵头单位:林业局;责任单位:交通局、农牧局、水务局、各工业园区,各乡镇

(六)加强环境综合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层层压实环境保护责任,全面排查环境风险隐患,从严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城乡生活污染,扎实开展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无垃圾行动,加强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防治,强化污染企业停产治理、节水和退出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牵头单位:环保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建设局、区农牧局水务局、国土局、区卫计局区发改局区规划分局、各工业园区,各乡镇

四、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细精准精微绣花”式扶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精准培育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和项目,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着力培育能带动贫困群众可持续致富的经济实体和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稳定脱贫致富提供坚实支撑。(牵头单位:区扶贫办农牧局、林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金融办、区供电公司

(二)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充分调动群众搬迁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搬迁进度,全面完成邓马营湖荣华新村、古城小河、金山崖湾、新华石关安置点移民搬迁入住工作。统筹搞好移民区富民产业培育、搬迁群众户籍迁转、子女上学、群众就医、社会保障、惠农政策转移等各项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扶贫办、统计局、农牧局、林业局、国土局、建设局、公安局、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

(三)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快解决贫困村通路、通车、供水、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加大产业扶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力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交通局、水务局、区工信局建设局、文广局、教育局、区卫计局民政局、区供电公司

(四)完善脱贫管理机制。坚持“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严格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和“被脱贫”,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审计局、统计局,各相关乡镇

五、转型创新,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全力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实现资源、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利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凉州区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集成运用和融合创新。(牵头单位:工信;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科技局、各工业园区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出、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各工业园区

(三)做实做优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评估论证各类工业园区,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条件,提升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使园区土地、基础设施等产生最佳效益,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实现企业增税、财政增收、就业增加,着力打造武威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型园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擎。(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责任单位:规划局、国土局、水务局、建设局、商务局、区供电公司、各工业园区

(四)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落实“三去一降一”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协调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正税清费。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落实电价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重视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开“一站式”和“阳光式“服务。鼓励国有资本投入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质监局、食药监局、财政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招商局、区供电公司

(五)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从企业、园区(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约降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园区循环化建设与改造、循环经济新型产业、公共设施生态改造和生态环境治理改造等示范工程,建设成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区工信局、区农牧局、区科技局

(六)全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扎实开展省级“双创”示范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创业创新制度和扶持政策供给,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构建双创支撑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推广,培训创新人才,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教育局

六、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足区情农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升级”“融合”“优化上下功夫,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突出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抓住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使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需求,有量有质又有市场,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最大的效益。提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高效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设施农牧业棚均收入2.3万元以上、经济林盛果期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5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牵头单位:区农牧局;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国土局、区水务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

(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牵头单位:区委农办、区农牧局、区国土局、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金融办)

(三)健全完善现代营销模式。按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鲜活农产品冷链储运业,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造一批乡镇便民市场,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加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分级包装、电子交易、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冷链仓储运销能力。加强和拓展与国内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扩大外埠市场占有份额。(牵头单位:区农牧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

(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投资发展现代种养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展绿色清洁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贴息贷款政策,推动农业生产轻简化、智能化、高效化。(牵头单位:区农牧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质监局、区农机局)

(五)加快发展戈壁农业。充分发挥戈壁和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和无污染、空间隔离条件好、灌溉条件便利等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戈壁滩、砂砾地、盐碱地、荒漠风沙地和荒坡滩地等戈壁未利用土地,大力推进戈壁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做大做强做优戈壁农业,形成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2020年全区新建戈壁农业1万亩,使戈壁农业成为全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牵头单位:区农牧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区水务局、区国土局、区交通局、区发改局、区农机局、区供电公司)

七、统筹资源,着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牢固树立旅游以文化为魂、文化以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凉州文化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全力配合市上推进大景区资源整合,加快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培育发展葡萄酒特色文化、商务会展、户外运动、沙漠越野、康体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开发凉州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事体验、民俗展演、精品民宿、乡村手工艺等乡村旅游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强化配套服务功能。积极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项活动,办好凉州文化论坛、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不断提升凉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提高旅游消费综合收入。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牵头单位:文广局、区旅游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规划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水务局、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卫计环保局、人社局、商务局、招商局、食药监局、区供电公司

(二)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主平台,构建安全便捷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集散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加快培育城市综合体,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凉州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建立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个人创业、民生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培育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积极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交通局、区金融办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全面落实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政策。完善行业标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更高水平有机融合。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保税服务、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质监局、区供电公司)

(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引导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活性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居民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人社局、区民政局)

八、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构建综合交通路网。建成武威民用机场,开辟凉州区与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省会城市航线直通。加快建设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建成武威机场高速和北仙高速公路。加快实施撤并建制村、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适度推进区乡道路升级改造,逐步实施农村公路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改造工程,提高公路网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2018年实现区县通高速,2020年乡镇通国省道、省市际出口道路畅通,常住人口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及主巷道硬化路全覆盖,农村公路区域成网、连接干线、互连互通,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民政局,各乡镇

(二)加强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建成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供排水工程,加快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和城镇水源地保护,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好武威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及中小河流治理,提升防汛减灾能力。争取实施引黄济石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各乡镇)

(三)强化综合能源建设。充分发挥我区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优化调整能源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扩大能源转输、存储能力,加强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力打造能源示范城市。推进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合理规划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优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增加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布点,推进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提升城镇、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设施农牧业供电保障能力。加强新能源就地消纳,着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柴、以电代气(汽)、以电代油工作,积极推广电能替代项目,组织开展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最大限度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积极推动微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工业与现代高载能产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供电公司、各工业园区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依规建设、精细管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尽快完善城市规划和镇(乡)规划、村庄规划,形成层级清晰、相互协调、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依规建设,强化红线意识,不触碰环保、安全、文保等红线。尽快打通断头路,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停车场、公交站和城市公厕,切实方便群众,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精细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加强垃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生活环境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到2020年,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区建设局;责任单位:区规划局、区发改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各乡镇

(五)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见缝插绿,保证绿化不留死角,规划公共绿地应绿尽绿。加大城区街道绿化景观带建设,突出抓好广场绿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机关企业及校园绿化,努力向园林城市迈进。启动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开展农村改水、改灶、改暖、改炕、改圈行动。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到2020年,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环境整洁村庄达到60%以上,美丽示范村庄达到10%以上。(牵头单位:区建设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林业局、发改局、区国土局、区规划分局、区环保局、区卫计局,各乡镇)

(六)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水平。抓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实施宽带普遍服务试点和宽带乡村工程,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到2020年,全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18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50Mbps以上,城乡(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4G用户达到60万户,互联网实际出口带宽超过1000Gbps持续推进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实施交通、教育、食品药品、医疗保险、安全生产等信息化试点项目,推广应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强化重要领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信息互通互享,降低服务消费成本。(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区建设局,各乡镇)

九、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增强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全面改薄项目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2018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学目标。(牵头单位:教育局)

(二)增强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全民健康计划,加快建立全民终身健康档案。统筹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体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六统一管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到2020年,全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牵头单位:区卫计局;责任单位: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各乡镇、城区各街道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保护文物祖业、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提升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达标,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实施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凉州城区游泳馆、训练馆、体育健身广场,实现综合体育场馆(中心)、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体育活动场全覆盖。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平台,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演艺娱乐、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动漫游戏、文博业等新兴产业,鼓励引导文化与旅游、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科技、体育、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优化升级,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向特色文化产品转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牵头单位:文广局;责任单位:委宣传部、区旅游局各乡镇、城区各街道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加快养老、公交等领域改革,把自来水、公交车等领域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实现公交公营,切实让群众享受改革红利。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鼓励支持居家养老,大力推行社会化养老,构建完善的城乡养老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供养。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卫计局、区交通局,各乡镇、城区各街道)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牵头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推动我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大工程和工作任务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政策保障。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性政策。抢抓国家和省市加大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

(三)强化监督考核。各牵头单位要加强对阶段性任务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按期完成。各责任部门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保障目标和任务的顺利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